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先进个人

翁建平:为了中国“糖友”的生命期待

时间:2019-07-02  来源: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  作者:方萍 朱伟华 陈旭

2018年11月29日,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二十二次全国学术会议上,主任委员贾伟平教授向翁建平教授颁发2018年度CDS最高学术奖项——科学贡献奖。

今天,中国各大医院已将胰岛素强化治疗付诸临床,用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令无数“糖友”受益。其中,从理念提出到形成研究结果,从达成共识到指南制订,再到治疗理念的普及推广和临床应用,凝聚了翁建平团队和国内同行十余年的辛勤付出和不懈探索。“希望通过中国医生的努力,用中国证据,做中国研究,真正为中国糖友服务,也为国际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是翁建平的初心,也是他的梦想,多年来,他一直为此坚持不懈。

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走进翁建平教授的办公室,办公桌上蓝色水晶杯身的CDS(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科学贡献奖奖杯引人注目。翁建平教授30年深耕我国糖尿病治疗和临床研究领域,这个奖杯,是对他杰出贡献的褒奖。

“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事的强烈荣誉感”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1.09 亿人,成为世界第一的糖尿病大国。联盟预计到204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达到1.51亿人,相比2015年增加近50%。糖尿病知晓率低、血糖综合达标率低和并发症增长迅猛,已成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严峻挑战。

2000年,翁建平从国外深造回国。在大量临床诊疗实践后发现,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依从性很好,但治疗效果却一直不理想。当时国内外主流的2型糖尿病治疗采用的是传统的阶梯式疗法,也就是从饮食、运动控制到单药口服,再到联合口服,直到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医生们才会使用胰岛素治疗。此时,患者往往已连续多年处于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状态,大大增加了并发症风险。

中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780万人,延续了多年的治疗模式真的适合中国人吗?我们的糖尿病防控到底路在何方?为了探索新的治疗和疾病管理模式,翁建平带领科研团队与国内9家糖尿病治疗研究中心共同努力,开始了2型糖尿病胰岛素早期强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38岁出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翁建平协助主任委员项坤三院士,致力于中国糖尿病本土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阶梯式疗法,早期强化使用胰岛素治疗能使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更好地恢复并得到维持。研究成果一经发布,在业界产生巨大反响,成为多个国家糖尿病指南制订和临床路径修订的重要证据。2009年美国2型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2型糖尿病研究学会(EASA)联合指南、2010 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指南、2013 年加拿大糖尿病学会指南等都对此项研究成果加以引用。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医学界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The Lancet)上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Rury Holman教授在BBC发表专门评论称,“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重要研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Drucker教授则在《柳叶刀》同期发表述评称:“这一研究证明2型糖尿病可逆转”。相关论文至今已被引用900余次,同时被收入美国内科医师学院教材《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2012年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翁建平和国内同行历时多年完成的“2型糖尿病新治疗方案研究与临床应用系列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站上领奖台,“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事的强烈荣誉感”,翁建平说。

在翁建平看来,临床医生做科研就必须与临床相关、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导向。“方向比方法重要”,翁建平坦言,“现在我的实验应该没有学生做得好,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后,我更多是在研究方向上把关。”与众不同的临床研究理念,指引着翁建平在糖尿病治疗和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

2018年1月4日,由翁建平牵头的全球首个国家层面的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研究结果在《英国医学杂志》(BMJ)和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网站同期发表。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我国1型糖尿病整体发病情况,还填补了我国1型糖尿病数据地图的空白,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4岁以下儿童1型糖尿病是全球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基于巨大的人口基数,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绝对数并不少。由于国内1型糖尿病领域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研究起步较晚,相关基本信息较少,成人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尤为缺乏。这给临床诊疗、疾病防控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政策制定带来极大困难。

翁建平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被忽略的领域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带着这样的信念,翁建平又一次开始了他的拓荒之旅。他坚定“循证据、定指南、促实践”的思路,积极与国际接轨,团结带领中国同仁逐步探索出符合中国人的糖尿病防治策略。

2013年~2017年,翁建平带领国内内分泌糖尿病领域和儿科领域的专家共同开展了中国全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登记注册管理研究。研究对象覆盖全国13个研究区域7大行政区,占全国人口的10%,505家医院参与其中,最终摸清了我国1型糖尿病全人群发病率。这也是国际上第一次把1型糖尿病全人群发病情况了解清楚。

201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首次推出《2型糖尿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标准》,这一标准由翁建平代表中华医学会领衔制定,是重大慢性病领域发布的首个“中国标准”。

从糖尿病遗传学基础研究和队列研究开始,到研究成果形成国际同行共识,并最终获得更广泛围的推广,翁建平说:“希望通过中国医生的努力,用中国证据,做中国研究,真正为中国“糖友”服务,也为国际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医学并非无所不能,但作为医生,愿意和每位病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一起去努力”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200多年前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让我们思考医学的使命。翁建平认为,医学人文的精神内涵一定不是简单的服务态度好,更是要从人文层面关怀病人,让病人感受到生命被尊重,尊严被维护,从而形成医患共同体,共同面对疾病挑战。就糖尿病治疗和研究领域而言,医生更有责任帮助病人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共同促进百姓的健康。

翁建平的职业生涯中有很多高光时刻,但最让他惦挂的还是他的病人。

客家姑娘晓霞是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她和丈夫相爱后结婚成家。丈夫不想让家人担心,于是一直不曾将晓霞患病的实情告诉父母。由于担心下一代的健康,也不清楚妊娠是否会加重病情,两人一直不敢孕育下一代。公婆是传统客家人,抱孙子心切,给了两人巨大的压力。几经周折,二人找到翁建平。了解到晓霞患的是脆性糖尿病,病情极不稳定,血糖忽高忽低又难以控制,翁建平鼓励他们先解决疾病的认识问题,又陪伴他们悉心诊治。终于,晓霞成功怀孕。在晓霞即将分娩时,小两口都希望翁教授能到生产现场。“只有看到翁教授我们才能放心”,小两口说。手术室外,翁建平一通电话,给了晓霞和家人最大的安慰。如今,孩子已经健康长大。

2014年8月,翁建平受邀随全国政协专家团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义诊。

“晓霞是幸运的”,翁建平坦言,在他诊治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也有因为病情分手的案例,“相爱的人因为疾病不能走到一起,是很遗憾的事”,翁建平说,“医学并非无所不能,但作为医生,愿意和每位病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一起去努力”。

翁建平的研究目光始终聚焦在临床,他的研究动力始终来自患者需求。每个人都有生儿育女的权利,翁建平相信1型糖尿病绝对不是妊娠的禁忌证。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益行业基金独家资助下,他又牵头开展了1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妊娠结局的研究。该研究证实,只要科学做好孕前准备及孕期管理,1型糖尿病女性患者也能生出健康的宝宝。

作为九三学社社员、全国知名内分泌科专家,翁建平常年随团赴偏远地区义诊帮扶。2014年8月,翁建平一行来到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的一个偏远山村,义诊过程中一位身材明显较同龄儿童矮小,长得像个小老头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孩子头发稀疏、皮肤老化,很像儿童早年衰老综合征症状。经过询问,翁建平得知孩子家里到处求医,花光了钱不说,病情也没有缓解,父母十分痛苦。

翁建平对孩子的父母说:“孩子的病情的确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基因诊断,你们先别急,我可以帮忙。”随后递上自己的名片,让孩子的父母回阳江打工后马上到广州来找他。“全部检测费我来出”,听到翁建平的这番话,一家人感动不已。

在广州,孩子获得了明确诊断。遗憾的是早老症是一种罕见遗传性疾病,目前没有办法治愈。欣慰的是,孩子从此接受药物治疗,身体情况维持得不错。“我的能力有限,但为了孩子,我做点贡献是应该的。”翁建平说。

翁建平坦言,人类离攻克多基因疾病还非常遥远,“我们必须承认,有些疾病是永远也不能治愈的,就像人类很难消灭老鼠和跳蚤,因为这些动物与我们是共生的。”在他看来,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复合体。即使未来我们解答了所有的遗传问题,也不能治愈绝大多数糖尿病。医学需要理性,但医学也是人学,“医学人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去助人,这要靠我们的耐心、爱心和恒心来完成,一代代接续来做。”

作为中国科协糖尿病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翁建平不遗余力地推动糖尿病的健康科普,将糖尿病的防控公益事业作为自己另一个工作重点。

为了“真正把‘糖友’的需要汇集起来,让更多人受益”,2015年翁建平牵头发起1型糖尿病关爱项目,团队自主研发出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手机App“糖糖圈”。自2015年9月启用以来,用户已近50000人。糖友们只要下载App,就可以记录自己的血糖监测数据、分享自我管理经验以及提出问题,同时获得其他患者和家属的评论和鼓励,实现同伴以及医患之间的交流。针对青春期的糖孩,翁建平和团队不光解决疾病问题,还重视小“糖人”的心理健康,邀请心理咨询师入驻平台,举办线上心理讲堂,弥补了国内心理干预团队缺乏的困境。“我们的医护及患者教育平台需要做的是帮助‘糖友’们树立正确观念,给予他们正能量的关怀,让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精神”,翁建平强调说。

“一个医生不仅要承担起治病救人的责任,更要跳出小我,参与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中来”

2018年,翁建平荣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科技贡献奖。在CDS年会的演讲中,翁建平说:“我们正在经历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疾病谱迅速变化,病人对医疗需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医疗服务体系、目标、路径流程、管理指标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健康中国战略框架下,对于未来糖尿病的发病及医疗管理模式,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努力的方向。”互联网+糖尿病血糖精准管理是翁建平近年来持续关注推动的工作。

在翁建平看来,未来血糖精准管理就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为主治医生提供的一个方便落实的工具,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糖稳定达标、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满足患者多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新时代赋予新的使命。2018年10月,翁建平从学习工作20多年的中山大学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和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从粤港澳大湾区回归长三角,翁建平对两大区域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学科建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目前他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实现各界期盼:一是如何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理工和科技领域的优势向医学领域拓展,办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医学教育;二是如何立足安徽,整合中科院系统和长三角区域的医学资源,高起点布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临床医学学科建设。

在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方面,自担任博士生导师15年来,翁建平已经带出36名博士研究生。不仅有多人成为国内顶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还有4位学生凭借过硬的临床基本功和临床学习能力,博士毕业后两年内即获得日本或美国的执业医师资格,翁建平对此十分欣慰。

“一个医生不仅要承担起治病救人的责任,更要跳出小我,参与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中来,做好新时代的临床医生”。说到未来,翁建平已将人工胰腺的开发与应用、新的糖尿病易感基因致病机制研究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队列建立与应用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

对54岁的翁建平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记者手记

大家风范  不拘小节

翁建平是医者当中难得的全能性代表。他是医生也是科学家,是教师也是管理者,既有心系患者的慈悲心,也有科学家的洞察力。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骄傲与自豪,也有多年浸淫医院管理领域的卓识和魄力。翁建平说,他最难以割舍的,还是治病救人。

笔者试图在他30年的学习、从医以及临床研究生涯的辉煌历程中,找寻所谓“成长的烦恼”,然而,挫折和艰难都被他寥寥带过。当我们被他扎实的临床功底、研究方向上的精准把控能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的独到眼光和宽广视野所折服时,背后的奋斗和付出也许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曾经听到一个故事,或许可以让我们略窥一二:只身来到合肥的翁建平和朋友打趣,一个人在哪睡都是睡,有时候出差坐火车选择卧铺,一天的睡眠就够了。

患者说,有翁医生在我们就放心。学生说,翁老师是个永不停歇的人。下属说,翁院长有大家风范,不拘小节。翁建平说,选择无所谓对错,关键在于选择之后如何去做。

今天的翁建平,投身在科大的试验田上播撒新医学的“小种子”,带英才班的学生们入门,既讲授医学人文,也谈自己从医之路的经验和体会。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句话或许是对翁建平教授医学人生境界的最好诠释。

对话

医生既要治疗病人也要为社会公众服务

记者:您觉得当一名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源自哪里?

翁建平:当然还是治病救人。没有什么比背负他人的生命前行更有意义。就我而言,有更多机会接触并从事临床研究工作,将兴趣做成事业,通过寻找中国证据,形成中国共识和指南,改变中国医生对糖尿病的治疗理念,造福更多的“糖友”,同时也通过国际平台形成国际共识,发出中国医学界的声音,我认为这就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记者:您怎样理解医生与社会的关系?

翁建平:医生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医疗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做一名现代医生,不能只埋头看病,更要准确把握时代脉动和社会需求。医生既有责任治疗病人,也要为社会公众服务。只有把个人的专业发展和事业成就融入时代,才能做出对社会、对老百姓、对时代有益的事。个体是渺小的,我们取得的一切都源于人民,源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记者:您认为未来糖尿病防控的方向是什么?

翁建平:糖尿病防控工作事关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实现,需要政府、学术组织、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医药研发企业以及媒体、患者等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未来希望在互联网+思维指引下,人工智能、5G移动、可穿戴设施等新技术、新策略能更多地运用到糖尿病诊疗、管理和防控工作中。

翁建平小传

1965年8月出生于江苏常熟,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聘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兼任亚洲分子糖尿病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会长;《中华糖尿病杂志》总编辑, 英国Diabetes Metabolism Research and Reviews 共同主编。

1985年从东南大学医学院(原南京铁道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88年考取中山大学硕士。1997年在瑞典隆德大学Malmo深造,师从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全球糖尿病著名专家LeifGroop教授。

作为内分泌与代谢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翁建平对糖尿病早期防治、特殊类型和家族遗传性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他牵头制定《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国际共识》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改变了糖尿病治疗理念与治疗方式。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英文论文150余篇、中文论文 200余篇,合计总引用频次约5000次。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中山大学首批中山名医和首批5位卓越教授之一,曾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