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研究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范川:此生,愿为你转塔祈福

时间:2019-07-31  来源:四川省卫健委  作者:范川

        关于谭晓琴,有很多媒体记者采写的稿件。和她的接触,仅限于简单的电话沟通。一次因为光明日报记者要去采访,我在电话上给她沟通,她却说“工作比我做得好的人还多”。
朴实,是我对她的第一感觉。虽然被无数光环笼罩,她依然觉得自己平凡,只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善良,是她最真实的写照,感动于王晓燕无偿献血的故事,她毅然签下器官捐献书。坚强,如格桑花一样的绽放,10年里与癌症抗争,除了自己治病,她坚持着给别人治疗病。生活,是一个美丽姑娘天生的热爱,在她的空间,经常有流行音乐的流淌......
我一直想为她写一篇文章。她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乡村医生,是我愿意守护帮助的藏族姑娘。敬以此文献给依然坚守在雪域高原,依然与癌症抗争的藏族女医生——谭晓琴。

 微信图片_20190731103432.png

        雪域高原,圣洁蓝天。
        400多位乡亲聚焦在白塔之下,转塔十万圈,为她念经祈福。
        不祈今生富贵,不祈来世相遇,只祈她健康常在。
        虔诚诵经,眼角湿润。白云与飞鸟低徊天空。
        默然转塔,衣衫飘摇。群山与河谷深情交融。
        从医15年,患癌已近10个年头。
        10年抗癌路,她像格桑花一样依旧灿烂绽放。
        10年抗癌路,她依然坚守在乡村医生岗位上。
        谭晓琴,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卫生院医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医生”“白求恩奖章”“健康四川•大美医者”……
        无数的光环笼罩在她的身上,她说:我只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

 微信图片_20190731103436.png

         谭晓琴,出生在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的一个藏族家庭。
         奶奶是老红军,阿爸是医生。
        小时候,躺在格桑花盛开的草原,数着天上的星星,听奶奶讲红军故事。
        那年冬天,奶奶一病不起。
        奶奶说:春天来了,格桑花开了,病就好了。
        可不等格桑花开,奶奶就走了。
        “我要是个医生该多好”小女孩的眼里噙满泪水。
        阿爸谭富贵是医生。高原藏区地广人稀,医生很少,看病很不容易。
        白天在医院忙不停,到晚上,还有不少病人追到家里来找他看病,或者请他出诊。靠着一匹马、一辆自行车,阿爸踏遍了附近好几个乡镇。
        有时候,谭晓琴也会到阿爸的医院去玩。每次见着病人佝偻着腰进来,笑逐颜开地离开,她就觉得父亲很了不起。
        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帮助群众解除病痛的好医生。
        谭晓琴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甘孜卫校,后又考上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
        临毕业时,父亲的一个电话让她放弃了留在成都的念头。
        “你是我们乡里第一个读军医大的人,这里更需要你,乡亲们需要你”。
        她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重返高原,重回故乡,成为守护乡亲健康的白衣天使。
        “原来有病痛我们就找谭富贵,现在就找他女儿。”看病找“谭医生”,已成了他们的习惯。

 微信图片_20190731103441.png

        谭晓琴刚回乡工作的时候,很多乡亲还习惯小病拖、大病扛,很少找医生。
        在高原的农区、牧场,常常会看到谭晓琴忙碌的身影。她不仅忙着出诊,还经常与同事下乡宣讲健康知识。
        一年、两年……几年过去了,当地群众生病靠拖、靠扛的观念终于得到扭转。
        乡镇卫生院毕竟条件有限,对于不能处理的疑难杂症,谭晓琴就给出外出就诊的建议,并记下联系方式。现在,她已经记了满满两大本。
        因为单位人手少,她主动承担起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多科室的工作,从一个新入门的小门巴成长为好门巴。
        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心想反正病好不了,能拖几天就算几天了。每天就不吃饭,只喝几口茶。
        她双手递上母亲给她做的酸菜牛肉包子:“阿爷呀,光喝茶可不行,还得吃饭哟。”
        去患者家里的路上,还被野猪撞翻了摩托车,摔得手上和脚上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腰部和臀部也被摔得火辣辣的生疼。
        她咯咯地笑着对他说:“为了让我少受点伤,你就吃点东西吧。”
        “好,我吃。”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三个月的诊治,三个月的陪护,她担当起了一个女儿的职责,让老人安祥而又平静地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高原的冬天来得早去得晚,每次出诊行走在零下一二十度的冰天雪地山路上,时刻都面临着一个不小心就会掉入山谷的危险,内心虽然充满着恐惧。
        但一有病人的呼唤,无论是大雪纷飞的白天,还是天寒地冻的夜晚,她都毫不犹豫的启程前行。
        一天凌晨两点多钟的时候,她顶风冒雪出诊。
        走在冰封的山间小路上,人就像一张薄薄的纸片在摇晃着飘浮前行,刺骨的寒风吹得额头生疼。
        凛冽的寒气从前胸直透后背,冻得瑟瑟发抖,锥心的寒意仿佛要把肺都冻住了,憋得她无法正常呼吸。
        到了老乡家里才知道,他们家正拆了老房修新房,全家人都住在帐蓬里,点着煤油灯,帐蓬的一角,睡着产妇,离产妇不远处,放着两只铁皮火炉。
        她一边说帐蓬里得透透气了,一边把火炉移出了帐蓬。
        忙了好一阵,孩子出生了。当她把包裹好的婴儿递给主人时,突然觉得四肢酸软沉重。
        转眼一看,帐蓬的一角依然放着那两只火炉。马上对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说:“不好,要中毒,快把火炉提出去。”
        一边说,一边提着一只火炉出了帐篷;正当她转回来要提第二只火炉时,眼前一黑,瘫在了帐篷里。
        半个多小时以后,她才醒来。
        平常看病时,她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导,把亲切的笑脸、鼓励的眼神、温暖的问候当作良药。
        一边治病,一边拉家常,是谭晓琴的习惯。
        一拉家常,大家就觉得很亲切,病人倾诉些家长里短的烦恼事,谭晓琴一安慰,病人心情也就舒畅了。
         “她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是我们的好门巴。”谭晓琴看完病,病人双手竖起拇指。在当地,这是他们表达尊敬和感谢的崇高礼节。
        2010年,年仅27岁的谭晓琴被确诊肺癌。消息传回,乡亲们着急了。
        乡亲们挂念谭晓琴的病情,自发接力为她祈福、保佑平安。为家人之外的人祈福,这在当地还是多年来的头一遭。
        她所在的斯木乡是中心卫生院,不少临近乡镇的患者都会到斯木中心卫生院就诊。
        她在病情稍微稳定后,就主动回卫生院工作了。
        有病找谭晓琴,已成为当地很多人的习惯,但他们尽量不在休息时间去打扰谭晓琴。
        谭晓琴家门口摆着一个木墩子。专门给不好意思进家门的病人坐着,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木墩上面却干干净净。
        临近的章达村村民来看过病,五六十公里外的旦都乡村民也来看过病。坐在木墩上,他们与谭晓琴拉家常,说笑语......

 微信图片_20190731103444.png 

        谭晓琴,肺部功能损日益严重。
        每次到成都看完病回乡,都需要在康定过渡休息一晚才能回去,不然就会有强烈的高原反应。
        2017年,作为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她讲述着自己的平凡的点点滴滴。
        讲到400多名乡亲为她转塔祈福时,她哽咽着尽量让自己不哭出声来,但台下的听众席已是泣声阵阵,泪眼模糊。
        在巡回报告的途中,在另一名报告团成员的事迹影响下,她毅然签下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书。
        现在,每当她走在上班路上,乡里私家车见到她,都会停下来,邀请她上车,载她去医院。
        "还有比我更需要的人"不少爱心人士主动捐款为她治病,她坚决地谢绝。
        谭晓琴说,乡亲们给她的点滴温暖,都让她既幸福又感恩。
        “我要战胜癌症,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去,回到疼我、爱我的父老乡亲们中间去”。
        患癌近10年,这位长跑爱好者早已不能跑步,步行稍快就气喘吁吁,却一直坚守在雪域高原。
        “她是我们的好门巴。”在藏语中,“门巴”是医生的意思。
        当地群众说,谭晓琴是他们生命的守护神,是绽放在高原上最美的格桑花。
        在藏区高原从医15年,抗癌近10年。谭晓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模范践行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光辉典范。她的初心,那就是服务群众健康,服务藏区医疗卫生事业。她始终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用坚强的意志要求自己,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cb49d5a7edc17904837fd27d477447bc.gif

欢迎大家积极参加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和健康报社携手举办的2019年中国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

【大奖】关于开展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http://www.yyrw.org.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id=774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