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致敬那些守卫生命的无名之辈

时间:2019-08-21  来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作者:彭宽萍

门诊、查房、治疗、手术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工作,在很多人眼中,他们的工作甚至很机械、很单一......

但你可曾见过背着患者往急救车前“百米冲刺”的他们,为了给生命多争取一分一秒,柔弱的身体早已被汗水湿透;你可曾见过手术台上那个全神贯注的他们,为了解除生命所承受的苦痛,他们已经连续熬了几十个小时;你可曾见过几十年如一日坐诊的他们,为了不让生命等待,他们的座椅早已褪了色......

他们曾因为对某类疾病束手无策而沮丧,曾因为得不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而灰心,也曾因为亲眼目睹生命的脆弱而失落,他们也许是医院里的“无名之辈”,却是生命的守卫者!

50后、60后医者:守候半生 他们初心未改

下午17点37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后简称成医附院)胃肠外科何泽友副主任医师正在给今天的最后一位患者做详细的用药指导。采访时,今年62岁的何泽友,给我们翻看了一些老照片,据他回忆:从1989年加入医院这个大家庭,到现在已经整整30年。他也从最初的医疗“小兵”成为了出色的医疗专家,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何伯伯”。

20190821113523197.jpg

何泽友到医院工作时,进入了当时医疗任务重、学习氛围浓、向心力最强的“外一科”,主要承担医院应急抢救工作。在何泽友看来,那时的科室喜欢“攀比”,不比别的,只比技术。别人能开展的技术,“外一科”一定要会,别人不能开展的技术,“外一科”要首先掌握。这种军队红色文化深深地感染着何泽友,渗入了他的血液中。

30年说长不长,说短也绝不会短。但在何泽友心里早已认定了她——“医师”这个职业,“我们那个年代的医学生想得都特别简单,就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患者值得托付生命的医生’。”看似平凡的回答,却也正是他们那一代医师最真实的写照,他们在之后工作中,也将这种军队红色基因传承了下来。

而作为60后医师代表的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阎登富,对于医师却有着另一番“解读”。1989年,与朋友一起探望同乡,第一次走入了成医附院。一群内穿军装、外披白衣战袍的人深深地吸引了他。2001年,阎登富正式加入成医附院,开始了与她的“医疗情缘”。

时隔二十余载,如今天的阎登富已经是医院神经内科头晕、眩晕及颅内感染疾病诊治的专家。采访时,他正在给一名婆婆治疗头晕,只见他将患者的头往左边偏偏,往右边倒倒,婆婆的头晕症状就基本没有了。

20190821113539426.jpg

原来这是他独创的一套专治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治疗法,先后已经帮助500余名患者解除了痛苦。这种疾病是眩晕领域占第一位的疾病,对患者的心理伤害巨大。“一个医生,如果连自己专业内常规的疾病都束手无策的话,那他绝算不上一名合格的医师,爱一行最少应该对这一行有基本的尊重。”在患者看来,阎登富不像一般的医者,更像一个知心人,一个能够解决他们烦恼的友人,许多患者甚至多次从省外打飞的来找他,除了精湛的医术外,可能更多的是对于他本人的信任吧。

“患者们就像粉丝群,当你全身心的为他们着想,当你能够减轻或者解决他们的病痛时,他们可能无意中就已经被你圈粉。所以,医者技术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那份对患者的责任。”阎登富表示。

“我祖母、我父亲,甚至包括小姨,都是在阎老师这儿看的,他的医术我们始终信得过!”采访期间碰到几个患者。他也许不是医院里最拔尖的医者,但他却是医院60后医生的缩影,他们朴实无华,却温暖过万千生命!

70后、80后医者:心有所属 他们干劲十足

2004年医院移交地方,院内医生从最初的150余人锐减到了100人,许多科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那时的血液科主治医师李书武刚刚30出头,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医院还不到4年。

是“走”还是“留”是他们那一代医生需要考虑的,但李书武是个“认死理”的人,那时的他已经对医院有了深厚的感情,“很多人现在可能不能体会那种‘战友之情’,会让你对她难以割舍。”李书武表示。

20190821113640574.jpg

他的工作其实跟每一个奋斗一线的医生一样,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开展各项医疗工作。李书武二十余年来始终坚持坐门诊;同时,和科室的另外三名一线医生共同管理50余名住院患者。当被问及是否会厌倦这种生活时,李书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觉得当医生挺好,我就想这样平平淡淡过一生,直到自己干不动为止。”

2010年冬天,医院消化内科里充满了春的气息,因为新同事的加入,科室发展动力变得更为强劲,赵奎主治医师也是在这时加入到了消化内科,成为了成医附院人。

赵奎来到科室之初,带来的不仅仅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科室当时最急需的高精尖技术。科室当时的常规技术已经较成熟,但当时较为精尖的治疗性ERCP、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断及内镜粘膜切除等技术还尚未开展。“作为普通医生,我不太了解科室发展问题,我就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有助于患者病情,帮助更多的人。”在赵奎的帮助下,一些较为高精尖的技术在科室内相继开展。此类技术不仅解决了临床问题,也填补了科室在该领域的空白。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赵奎喜欢和患者接触,患者及其家属也常常“指定”要找他看病,因为他会给患者提供较为先进、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案,经他手的手术成功率极高,手术创伤极小,恢复也比常规手术更快。在他人看来,赵奎像一颗“定心丸”,有他在就有希望。

20190821113658707.jpg

“每一个医生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如何将每一例手术或每一个操作都做到精准,把损伤降至最小是医生一辈子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也要总结学习前辈们的宝贵经验,不断专研,才能在医者之路上走得更长远。”赵奎说。

90后、00后医者:初出茅庐 他们无畏前路

而今年还不到29岁的甲乳外科医生夏林玉,到医院工作才两年,就迅速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外科医生,按照她的话来说就是“刚刚入门了”。

20190821113313114.jpg

这个妥妥的90后,平时总喜欢围着经验丰富的医生转,学习他们是如何处理患者和进行临床技能操作的,她周围的同事和同专业的师兄师姐都经常被她“烦”。临床上遇到疑难病例,夏林玉总是第一时间找同事和前辈探讨,学习他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的处理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所学,积极寻找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工作中,曾经有一位乳腺癌晚期的老人深深刺痛了夏林玉那颗稚嫩的医者之心。老人因疾病的长期折磨,对治疗已经失去了信心,经常不按时接受治疗。作为主管医生,夏林玉每到治疗前一天,都会电话提醒。慢慢地,老人及其家属与夏林玉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患者及其家属放弃了治疗。

“那天,那个婆婆的爱人还专门到医院找到我,对前段时间的照顾表示感谢,当时说话的瞬间,他眼睛红了,我没敢再多说一句,怕自己也会控制不住掉眼泪。当时真的感觉自己特别无助,作为医生,却不能再为患者做什么了。”

生命是宝贵的,同时也是脆弱的。亲身体会生命如花般凋零,对于很多像夏林玉这样的年轻医生来说,无疑是对他们心灵的重创,也会无形中带给他们巨大的压力。遇到压力,夏林玉除了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库外,还喜欢看书、跑步、逛街,将压力释放殆尽后,重整精神,继续投入到工作中,治病救人。

20190821113330427.jpg

同为90后新入职的妇科医生吴宝华这两天也是压力满满,一方面要参加新入职员工岗位培训,另一方面开始了科室临床工作。虽然或多或少会有些对新岗位的不适应,但她的脸上却始终都充满了微笑,对每件事都充满信心,在她的眼中,我们读到的最多的是那份医者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这些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乃至今后的00后虽然在年龄与经历上千差万别,可能你与他们无数次擦肩而过,可能你从未记得过他们,但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医师”!

也正是千千万万个“他们”组成了成医附院这个大家庭,组成了中国医师这支医疗先锋队。他们平凡但不平庸,他们愿意将青春奉献给生命,奉献给他们一生钟爱的医疗事业。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