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疼痛,一朝诊断,医术精湛,检查精准”,日前,一幅饱含浓浓感激之情的锦旗出现在超声科诊室。患者焦急地寻找着“田主任、任主任、吕主任”,想当面向他们道声感谢。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一个半月前,这位62岁的女性患者因左背局部疼痛七年到疼痛科就诊,七年中患者多方就医,疼痛程度逐渐加重,慕名到我院求医。入院后刘广召主任、任玉娥副主任了解病情后发现患者疼痛位于左背部,呈阵发性,触碰、坐起、劳累、阴天时疼痛加重,不伴发热、丘疹及水疱,疼痛区域皮肤未见红肿,感觉无明显减退,未触及异常包块,轻轻触摸或按压可诱发病人剧烈疼痛。初步考虑神经病变,然而在完成各种神经相应检查及神经阻滞、局部外敷治疗后,患者疼痛虽略有减轻,但仍伴有阵发性加重,皮肤不能接受丝毫触碰。为了排除局部组织病变,建议患者行局部超声检查。 
经超声科首诊大夫马玉林检查,于皮下脂肪层探及范围约0.87*0.98*0.75cm低回声并可见丰富血流信号。临床少见,性质难明,遂请超声科田晖主任医师进行会诊,田主任凭借坚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探查技术,结合患者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症状,判断为血管球瘤。局部做标记后,建议由肿瘤二科吕英谦主任会诊。吕主任查看病人后,当即决定行局部切除。在局麻下,切取约1cm大小血管团样肿物。病理显示血管球瘤,与超声判断一致。从此,患者疼痛彻底消除,家属满怀感激地送来锦旗,盛赞“除七年病痛医术精湛,视患者如亲医德高尚”。 
血管球瘤是一种很少见的良性小型肿瘤,很少发生恶变。是位于皮肤中的一种正常结构,具有丰富神经纤维支配并具有控制末梢血管舒缩、调节血流量和体温的动静脉分流的作用,好发于四肢末端,尤其是甲下,身体其他脏器如胃、肠、气管、肾等也有报道,但很罕见,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以女性多见。该病临床表现三联征:自发性间歇性剧痛、难以忍受的触痛以及冷敏感,超声上往往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性低回声结节,内可探及明显的血流信号。尽管仅凭超声难以做出诊断,但若超声提示皮下软组织层边界清晰且血流丰富的低回声结节,合并有典型的临床三联征,可作出血管球瘤的影像学诊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活检,彻底切除肿瘤是本病有效的治疗方法。 由于血管球瘤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瘤体偏小、位置较隐匿,常常被漏诊、误诊,为此该患者忍受7年剧烈疼痛,最终凭借我院疼痛科、超声科、肿瘤二科多科室医师精准的临床思维、丰富的诊断经验最终确诊并祛除了病痛,正所谓“七年疼痛难忍,超声缜密确诊,三科联手祛病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