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凌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首批4名医疗队员抵达湖北黄冈,他们是呼吸内科医生王永彬、重症医学科医生张鲁、感染/肝病科护士许丽、呼吸内科护士李玉珍。经过紧张的战前培训,28日夜间,他们被紧急调配至大别山区域治疗中心。这里是黄冈市中心医院新院区,由于疫情到来被提前改造启用,被称为黄冈版的“小汤山”。 湖北黄冈紧邻武汉,是山东对口医疗援助的城市,也是除武汉外疫情最严重的城市,目前,山东的两批医疗队员都安排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一场生命保卫战已经在这里打响。 “如果我有力气,我想给你鞠个躬”
李玉珍工作的病区 28日零点,是护士李玉珍来到黄冈的第一个夜班。她还没来得及梳理复杂的心绪,就已经投入到紧张的工作,而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迎接病人。 隔离病房病人通道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从其他医院转来的12个病人依次进入,他们都是刚刚经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人,李玉珍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为他们安排病房。 12个人没人说话,都带着口罩,眼睛显得格外突出,闪现出一种渴望与急切。从济南到黄冈梦境般的旅程,新型冠状病毒成为眼前的现实,这12个人是李玉珍的第一批患者。 “我工作8年了,还从来没有患者用那种眼神看着我,他们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就是把生命托付给你了那种感觉。”李玉珍说。 凌晨两点,呼叫器铃声响起,按铃的是一位63岁的老大爷,因为外出意外感染病毒,一个人在这里隔离救治。他需要一杯水,但又怕麻烦护士,犹豫再三终于鼓足了勇气。 李玉珍给大爷拿来了水,“老大爷的表情好像是很无助、又特别不好意思。他说谢谢姑娘,谢谢你们来支援我们,可千万别被我们感染了啊,我要是有力气,真想给你鞠个躬。” “谢谢”,是李玉珍那一夜听到最多的词语,每个人脆弱敏感、彬彬有礼。她深切地感受到,在那个寒冷的冬夜里,自己成为了多少人的勇气与寄托。 战友的默契:你不说话,我能懂你
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一扇透明的玻璃窗,分开了隔离病房与办公区域之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方便观察隔离病房内的情况。 玻璃两侧,是王永彬和战友们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王永彬,山大二院第一个请战支援抗击疫情的医生。这扇玻璃对于“王永彬们”,不仅是隔离疫情的墙,也是传递信息的窗。 隔离病房有严格的无菌要求,任何通讯和办公设备不允许带入,医生下医嘱、写病历、讨论病情时,需要隔离病房内外的医护人员配合才能完成。 当、当、当——敲三下玻璃,是立即响应,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过来,这是他们沟通的信号。相比于与办公区这种“缄默的沟通”,隔离病房内的沟通则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医护人员都全副武装,听力会受到影响,说话的声音不知不觉就会放大,而听别人说话时也必须聚精会神才能听懂。 所有的文字,透过玻璃传递,近在咫尺的书信,成为最佳的沟通方式。小创造、小发明因陋就简,特殊的时候往往发挥奇效。 因为共同的使命而集结,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能心领神会,让彼此默契配合,高效沟通。 你不说话,我能懂你,这是战友之间的默契。 母亲上前线,儿子是温暖有力的后盾
看到8岁的儿子刘崇皓发来的微信,照片中儿子头戴王冠,用毯子精心围了一个座位,两边各放着两只红狗,护士许丽被逗笑了。 正在黄冈一线的许丽今年39岁,15年党龄,曾参加过甲流、禽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防控工作。自从许丽奔赴救灾一线后,她成了儿子每天的牵挂。 儿子每天都会不间断的发红包、发表情、发问候、发照片,发一些高效的信息,微信是连接母子的桥梁。只有许丽明白,“儿子这么做不是没心没肺,他是太懂事了,他不想让我担心他,也是想念我,打探打探我的消息。” 昨天,儿子还为许丽亲手制作了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妈妈加油,武汉加油!”并且选了一个带福字的墙壁拍摄了照片发给许丽。“儿子是比较害羞内向,现在特意拍这种搞笑照片,我觉得他长大了,知道安慰妈妈了。”许丽说。 驻守前线,少有空闲,每天深夜时候,许丽才能查看亲人、领导、同事、朋友给她发来的信息,这是全力战斗的精神食粮。 儿子是温暖而有力的后盾,济南是柔软而强大的后方。 10小时水米未进,只为节省使用防护服 张鲁所在的重症病区,接诊首夜就迎来了6位病人,情况大都比较复杂,年龄最大的患者八十多岁,大部分四十多岁,一些患者有糖尿病等合并症。 重症医学科医生张鲁,今年37岁,工作十一年,有着丰富的重症医学经验,但一直到病人被送到面前时他还在担心。“因为这个新型病毒,从来没有遇到过,敌人是陌生的。” 而当病人真正来到眼前,张鲁的紧张就消失了。“不是不紧张了,是没空紧张了。” 武汉的冬天没有暖气,从北方来到这里并不适应,这一夜,张鲁取暖基本靠走,事实上,他的确没有停下来过。也是这一夜,整整10个小时里他水米未进,也没有上厕所,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防护服。 天亮了,交班的同事来了,脱下防护服,张鲁才感觉到里面冷凝的水汽,不禁打了个寒颤。 太阳升起,阳光照进了病房,屋里暖和了起来。 如果说,疫情是寂静的黑夜 那么,白衣天使的到来 则为夜行者们带来了一束光明 在这场与暗夜的较量中 每个人同呼吸,共命运 让彼此成为生命的共同体 患者、亲人、战友,甚至疫情本身 都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勇气—— 疫情无情,人有情! 山东等你们平安回家! 疫情肆虐时,看不见硝烟弥漫。他们百忙之中,我们不忍太多打扰,透过零散的前方信息,我们仍能看到逆行者的身影。 目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员:急诊重症专业郝学喜,重症医学科护士李冬梅、宋淳正在黄冈进行战前培训,随时待命救治新冠肺炎病人。 谨以此文,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