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22年的临床生涯中,王旭松主任用一言一行践行着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被华庄周边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家庭贴心人」。 
好医生,就是让家庭安心 守护好健康,更要守护好家庭 家庭的意义在于团聚,医生的职责当属守护健康。王旭松觉得,守护好辖区内居民的健康,让每个家庭幸福圆满,就是「家庭医生」骄傲的事儿。 作为华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王旭松见过各式各样的家庭,也见到过形形色色的患者。 
「有些老人行走不便,怎么办?肯定得上门。」 「我们不去帮忙,还能有谁帮忙?」 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找上王旭松,火急火燎。 「王医生,拜托帮帮忙!」 「老先生别着急,您遇上了啥问题?」 「是我父亲,94岁瘫痪在家,尿储留需要换导尿管,今天发现没导尿管了。」 「导尿管需要定期更换,这怎么不提前准备好?」 埋怨老先生不细心,王旭松立马招呼护士跟老先生出门。 既然上门就不能敷衍,要做就要做好。 和以往一样,换导尿管不是什么大事,可就是类似这样的「小事」,每次王旭松都和家属交代地无比详细。 病人需要怎样的护理,部位要怎么清洁,工具要怎么消毒,甚至每次护理要用什么姿势,用多大的力,保持什么角度,王旭松都会事无巨细交代给家属。 「家庭里没有哪个人不重要,我们看好他们的病,更要守好他们的家庭。」 用心陪伴,记录本上都是「家人」 生病没办法去医院,这类情况在上了年纪的社区居民中并不少见。 有些老人与子女同居,平日尚有子女照料。而小部分的独居老人情况不一样,他们没有依靠,生了病只能靠自己。 「人都会老,没办法的事。」 嘴上说着「没办法」,可王旭松手上可没停下。 在王旭松办公室有一本记录本,上面标注着一些特殊人群:独居、残疾、精神不健全者。总得有人要记得他们。 每月1~2次,王旭松和他的团队就会挨个上门拜访这备忘录名单,也没啥事,量量血压,做做体检,询问一下用药情况。 「别看那些老同志平时拿拿退休工资,身上真是好多毛病。有次要拜访一位独居老干部,上门三两趟见不到,吓一跳,结果是住院去了。」 没有家人,王旭松和他的医疗团队就是家人。 
好医生,就是给病人希望 为了活着,生死间承生命之重 活着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个动词。 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希望。 一位70多岁的老太出了车祸,脑出血陷入昏迷,在外院做了开瓣清创手术还是没醒过来。送回家中躺在床上,生活全靠三根管子:鼻饲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 王旭松像往常一样坐诊,老太儿子匆匆忙忙跑了过来。原来老太早前突然呼吸急促、浑身高热,中午时分已经呼吸困难了。 对于症状,这并不是一个棘手的疾病。不会咳嗽,肺部感染在长期卧床病人中并不少见。而对于患者,处理起来确实麻烦的多。 接还是不接?很显然,摆在王旭松面前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去留问题。 「没得考虑,这种病人不能推出去。」 推出去会怎样,结果不用多言。 收进二楼病房,王旭松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就重了。从16年年初到18年年底,30个床位有2位是需要护士长期护理,老太便是其中之一。 待老太肺部感染稳定了,王旭松这才松了口气。气管插管怎么清理?导尿管怎么冲洗?套管怎么消毒?口腔如何清理?会阴部如何护理?翻身拍背是最常规的,王旭松再一次和家属讲起课来。 由于住院政策的调整,老太最终只在病房住到18年年底,出现前王旭松又和家属强调,虽然老太现在情况稳定了,不过有什么情况该来还得来,并不是出院就结束了。 「假如真的发生感染在家里肯定是不行的,特别是肺部感染。」王旭松擦了擦眼镜。 
看好病,更要舒舒服服看病 「他们都有我电话,每次打电话过来我都会跟他们说我哪天值班,让他们上午或者下午找我。」 扎根基层22年,社区居民也信任这位「家庭贴心人」,一有空闲病人家属也都乐意往王旭松这跑,请教请教护理知识,当然碰到紧急情况,也少不得请王旭松出门。 提前和王旭松通过电话,无论是咨询还是体检,这些签约居民都能找到王旭松。即便有居民情况比较紧急,不约前来没找到王旭松,电话里这位「家庭贴心人」也会交代好找哪位同事。 「轮转后我现在时间已经有所调整了,以前在病房的时候我天天来,不上班也来。」 总而言之,社区居民在这里可不会看不了病。 = 为了吸收国外家庭医生工作经验,2017年王旭松团队特地飞往加拿大,了解学习国外家庭医生工作制度流程。 「不得不说加拿大的家庭医生做得是真好,医院就像大的商场,医生也不穿白大褂,看病就像朋友聊天一样。」 「就是舒服,简直大开眼界!」 回到无锡,王旭松又和他的团队把服务质量提高了一个档次。 「把服务做到极致,照顾好病人感受,病人就是感觉舒服!」王旭松如是说。 结语 扎根基层,用心为社区居民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在无锡像王旭松这样的优秀家庭医生还有很多。接下来的日子里,海英导医也将深入挖掘这些陪伴在老百姓身边的优秀基层医疗工作者,我们陪您,和岁月温柔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