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当三位家属手持锦旗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寻找当时的救命恩人,靳洪超护士热心助人的事才浮出水面。

原来,7月7日晚上8:50,王先生的父亲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家人本以为他和平时一样溜达半个多小时就回来,可没想到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也没见人影,家人开始焦急寻找,直到8日凌点,万般寻找无果的一家人无奈报警,同时,继续发动更多的亲戚朋友出去寻找,并通过朋友圈、电台、今日头条等等扩散寻人启事,甚至联系了救援队、查找了各路口监控视频等各种搜寻渠道依然没有结果。十几个小时无果的搜寻,让一家人焦急万分。 8日下午2:55分,轮休的心内科护士靳洪超开车和母亲回老家,在临近裕华高速口时,忽然发现路边趟着一个人。出于职业本能,靳洪超将车停在紧急停车带,急忙下车查看。经唤醒和简单检查身体状况,发现是一名晕倒的老人,老人又累又饿而且严重脱水,浑身是土。靳洪超和母亲非但没有嫌弃,反而连忙从车里找到水和食物,边报警求助寻找家人,边等待老人逐步恢复意识。就这样,老人意识慢慢恢复后,想起了孩子的联系方式,靳洪超迅速联系其家人,为老人报平安。直到交警到来,靳洪超母女才悄然离去,此事老人已走失了18个小时。老人平安回家后,也就有了文章开始的一幕。 
一家人待老人平稳后,辗转来到心内五科,将饱含全家人深厚谢意的锦旗送到了靳洪超护士手中,感谢她勇于路边救人的见义勇为精神。 
无论是街头救人、路边施救还是公交车上急救……这些事每每发生,都会让看到的人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
医务工作者街头抢救,路边抢救的事,时有发生。这种行为最令人敬佩的就是担当精神。面对生命垂危的路人,救人终归有风险:人救活了,皆大欢喜;一旦救不过来,陷入“不是你闯的祸你为什么要扶”的无端纠缠,也不是没有可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修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绝大部分人都是好人,绝大部分人面对需要救助的人,都不会吝啬自己的爱心。2018年,时代周刊、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媒体报道了民法总则修改后加入“好人法”条款。此消息一出,被认为是给善意救助行为吃了“定心丸”。 揆诸时下,敢扶敢救的人很多,选择“独善其身”的人也不在少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仍被部分人奉为信条。在此背景下,多年来,在百年二院“大医精诚”精神的感召下,在二院人救死扶伤的初心传承下,我院的靳洪超、邱静静、李英超们的行为确实体现了很多人缺少的精神——担当精神。 无论时代如何进步,这个社会都需要担当,都需要温情。我们也需要更多有担当的人,用担当的精神,担当的温度,去消除冷漠,这也是每一位二院人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