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资讯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陈琪:开往春天的列车

时间:2019-07-25  来源: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作者:陈琪

蜿蜒的铁轨,轰鸣的车轮,安静的火车小站……当你乘坐火车穿越川、云、贵的深山峻岭时,是否曾想到过这样平静美好的旅程,背后也包含着医务人员辛勤的付出呢?
到2019年9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与中国铁路成都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医疗列车”,就开行满整整四年了。搭载着医护人员和诊疗仪器的医疗列车,化身为一间“移动三甲医院”,为沿线铁路职工送去职业体检、疾病诊疗、健康教育和慢病管理等服务,维护了铁路运营安全的“生命线”。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只当是与普通义诊一样的工作,不过是换个地方看病嘛,甚至还有一丝小兴奋,好像旅游一样,坐上火车,驶向远方。工作以后才知道,有多么的不容易。早上不到7点便要开工,为四面奔赴而来的铁路职工们体检,常常在下午2点才能匆忙扒拉两口饭,丝毫没有喘息时间,下午继续开展巡诊工作,晚上到达休息站点后还需要测试仪器设备、整理各自诊室的物资、打扫卫生等……

图片1_副本.jpg

日常生活也比想象中更加艰难。狭小的空间、拥挤的床铺、深山里恼人的蚊虫,都让安眠成为了一种奢侈。每一次出车都是一两个月,生活的不习惯、对家人的思念常常让大伙儿辗转反侧。火车停靠的地方全是人烟稀少的货站,车上没有方便的地方,要想方便就得下车步行,但是车站旁常有野狗出没,女孩子不敢一个人去上厕所,每次都是吆喝着一起,由“队长”拿着“打狗棒”,结队去方便。列车上医护人员有接近退休的老医生,也有活泼年轻的护士小姑娘,没有人喊累喊痛,也没有人在意自己的“形象”受损,借用一位护士小姐姐的话来调侃,就是“每次撑撑投投(干净整洁的意思)地上车,鬼迷鬼眼(邋里邋遢的意思)地回家。”
2017年6月15日8点21分,贵西整备车间职工崔师傅突发疾病,出现昏倒休克症状,脉搏微弱,呼之不应,情况十分危急。时间就是生命,8点23分,接到工友求助,医疗列车医护专家全然不顾瓢泼大雨,携带医疗装备一路飞奔,在8点25分到达贵西整备车间给油组。8点40分,一切都在分秒必争又有条不紊地进行,实施50%葡萄糖口服、开展静脉滴注……医疗卫士们在贵机生产一线班组上演了一场真实版的与死神搏斗。经过全力急救,崔师傅逐步恢复生命体征,转入附近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是医疗列车专家们为他争取了救命的黄金10分钟。
之后崔师傅的工友才告诉我们,他的妻子在三个月前因患乳腺癌去世,儿子又闲赋在家,崔师傅身体不好,但是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第二年列车再次驶到贵阳站时,列车医务人员自发去探望了崔师傅。正在化疗期的崔师傅看上去精气神都挺好,读书不多的他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二字,并且突然站起来深深鞠了一躬,在场人员无不动容。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救死扶伤只是职责所在;但对于患者家庭来说,却是生命失而复得,健康去而复返。“感谢”二字轻于鸿毛,“生命”二字重于泰山。

图片2.jpg

巡诊漫漫千里铁道,服务南来北往人民,这辆流动的医疗列车,点燃了一盏又一盏温暖人心的明灯。从2015年到2019年,无论严寒酷暑,亦或狂风骤雨,医疗列车专业团队从未停歇,肩负着使命奔跑在铁路沿线,为铁路职工及其家属送去健康。在列车运行之初,因为条件艰苦、背井离乡,本以为很多人都不愿意参与此项工作,结果在艰难困苦当中,医疗列车反而形成了充满人文精神和行业正能量的“敬业、奉献、热爱、传递”列车精神,成为了全院医务人员踊跃争取的工作岗位,成为了医院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人文动力。
其实我没有上过列车,不过是个旁观者,但我目睹了列车医务人员的“舍小家为大家”,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和奉献,才有了铁路运输的安全有序,才有了职工家属的平安坦途。谨以此文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