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精神” 的文化密码

时间:2020-03-27  来源: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管理文化里,要让医生带给患者温暖,首先就要让医生在管理中感受到温暖,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内心住着阳光的人,才能将阳光带给别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这个道理用在一家医院同样适用。

翻阅中山医院这些厚重的历史成就时,我们总能感觉到一种力量的存在,用中山人的话讲,那就是“我山的精神”,它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中山人独特的气质,铸就了这张“国家名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汪昕表示:每个医院从建院开始,就确定了自己的文化。医院鲜明的特色是什么?就体现在文化上。

80多年积淀的中山文化,正是这张熠熠发光的“国家名片”中,最值得我们汲取的精华。

医院与员工的“心理契约”

工作中遇到的医患关系矛盾是医院职工心理压力的普遍性来源。常言道:“医者不能自医。”通常情况下,并不是所有医生都有完备的自我心理调适知识和技能,他们在工作中也很少有机会与同事交流医患互动的感受和细节,因此对医患关系的处理常常感到困惑、孤独、无助。如何化解这种负能量?中山医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的“巴林特小组”提供了方法。

该活动得名于它的创始人匈牙利精神分析师米歇尔·巴林特。在国内,最早从事巴林特研究的正是中山医院的心理医学科。这是一种用话题讨论、情景扮演等形式让医生互相沟通交流,以疏解职业压力、提高沟通能力、训练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

“巴林特”最开始在医院里开展活动时,只有心理医学科的几位医生志愿在做工作,了解的人不多,组织也很不容易。中山医院医务处、工会等职能部门了解到这个情况,很快参与进来,为活动提供了场地、宣传和组织上的强力支持。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巴林特小组的名气越来越响,参加、支持的人也越来越多。10年间,已经开展了100多次活动。传统的巴林特小组成员主要来自临床医生,但中山医院在实践中扩大成员范围,邀请护士、医技、行政、后勤人员等参加,建设成了真正属于全体中山职工的“心灵家园”。

如今,中山医院“巴林特小组”模式已经输出外院,成为上海医院的一块文化品牌。

“员工有了好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员工得到理解,自然会更加理解病人,从而病人也就更理解我们医务工作者。”院长樊嘉介绍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医务工作者,自然也离不开诗书的洗礼,在央视节目《朗读者》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中山医院也为员工开设了朗读室,一切都经过精心的布置:复古的台灯、电话机,还有许多文学书籍,让每一个进入房间的人都能很快静下心来面对自我。

许多中山人来到这里留下自己的声音,医生、护士、行政、后勤人员……她们有轻快欢乐的对话,有哽咽落泪的独白,有的是老员工从医二十多年的心灵感悟,有的是医生妈妈和自己孩子探讨生死意义时的真情流露……很多平时内敛甚至“高冷”的医务人员,却在朗读室里展现出了细腻的情感;也因此,这个朗读室收集到了中山人最宝贵的情感档案。

这个从2017年5月开始设立起来的朗读室,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活动创意来源于医院宣传科和团委“小伙伴们”的一次灵感碰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李耘表示,以往类似的活动面对的是众多观众,参加者觉得需要有好的嗓音、专业的演讲才能、甚至颜值要高才有信心上台。但朗读室不同,它是相对私密的空间,不需要多么专业的技能,只要一个人静静坐在麦克风和录音机前,戴着耳机,就能听到自己内心的跳动,把它说出来。

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朱玮在中山医院学习工作了20年,她在朗读室里把自己写的《二十年中山情》读给自己深爱的医院:“还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阑尾切除术的那个夜晚,把病人送回病房,写完手术记录已是凌晨3点了,病房里静悄悄的,我丝毫不觉困意,走到窗前抬头仰望清澈的夜空,似乎很激动,有一种成就感;但似乎又很宁静,因为成功救治了病人,心中很坦然,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2017年,“回首那些年——听中山‘80后’说‘中山往事’”为主题的院报特刊,真实记录了十三位年逾八十的中山老教授们想对后来者们说的故事。这里有硝烟弥漫的抗战期间“流浪的医学院”里苦中作乐的坚持学医,有在肝癌诊治研究实践中运用《孙子兵法》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古为今用,有解放初期顶住压力带领中国医生成功抢救美国来华访问专家的不眠之夜,血吸虫病肆虐时在一线救治患者的同时钻研临床科研相结合的辩证思考,有唐山大地震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一个月不眠不休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的日日夜夜……而对于医学路上的后来者来说,感受前辈大家的心路历程和点滴体会,无异于经历着一次次令人震撼的“时空对话”。

无论是“心灵的对话”还是“时空的对话”,其实就是发现爱、表达爱的过程,这份爱,是对自己工作的医院,是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更是对自己服务的对象。

扬帆再启辉煌

80多年厚重的历史沉淀是这种文化的根基,“以病人为中心”的中山精神、“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的中山院训,构成了中山文化的精髓,这也正是医院推行可持续健康服务的动力源泉。

中山医院成立了覆盖多个职能部门的医院文化建设小组、院容院貌院风工作小组,与精神文明办公室一起,共同统领全院的文化建设,提供制度、资金、人力等各类资源保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战斗堡垒。从精神文明建设到医院文化建设,医院上下明确共识,扎实推进,着重强调医院文化在每一个员工成长中的重要性,则是这项工作在微观层面的体现。

中山医院的文化品牌之一,每年的“杜鹃花节”暨文化体育周,二十年来始终红红火火,已经成为全院员工每年热切盼望的盛事。中山医院常年占据复旦大学教工运动会的团体冠军榜单,且多次蝉联这项荣誉。许多在一开始因为工作繁忙曾在参赛上犹豫再三的员工,最后都会由衷地说:“能参加这次比赛真的是太好了,谢谢‘我山’!”

2011年,中山医院整合组建了“绿叶”志愿者服务队。这是一支来自社区、病员和学校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在病房、门诊和急诊开展服务,把关爱送给医院的病患们。“绿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山医院获得新生的肝移植受者和肝肿瘤患者。他们在第一例肝移植病人老徐的带领下,一起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为有需要的肝肿瘤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老徐与中山医院的缘分源自19年前樊嘉教授带领的肝外科团队给他实施肝移植手术之时。“没有中山医院,就没有现在的我。”心怀感恩的老徐退休后,经常与有相同经历的“肝友”们交流康复心得。在肝外科医生们的支持下,“肝友”们自发成立了肝移植联谊会,老徐被推选为联谊会会长,他希望联谊会在开展健康讲座和康复活动的同时,能够成为中山文化的传播者、医患沟通的桥梁。于是,他带领“肝友”们加入了“中山绿叶志愿者”。

 “一切为了病人”是中山精神,更是中山人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自我要求,一切为了员工,则是医院对员工的承诺,医院给予员工全方位的、主动的关爱,引起员工全身心的热爱、忠诚的共鸣,从而努力工作,回报患者与社会。

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文明单位、医院人文管理荣誉奖……这一系列的荣誉背后,是无数中山人的默默付出,体现了中山文化密码的特有魅力,展现了中山人对患者的真诚关爱,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依托这一独特的文化密码,中山医院将在医疗、科研、教学等诸多领域再次扬帆起航。

中山人坚信:“我山”未来更加辉煌!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