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先进个人

巴彦淖尔市医院杨志平:君子无畏立危墙 锐意开拓改革路

时间:2020-03-19  来源:  作者:巴彦淖尔市医院

孟子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意思是君子应该远离危险的地方。而在内蒙古自治区三甲医院的院长圈子里,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年轻院长:越是危险的地方,他越是冲在最前线;越是艰难沉重的任务,他越是敢于担当。他就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院长杨志平。

翻开杨志平的工作履历,他于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到2017年就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院长。在这30年的成长之路上,他曾举身赴国难,冲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他承担医改重任,托管县级医院创佳绩、勇闯市医院改革路。长期的艰苦磨练和丰富的实践积淀,使杨志平从一个医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三甲医院院长。而无论走的多远多长,他“服务百姓”的人生的信条从未改变,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利国利民,君子不惧立于危墙之下。

抗击非典——

科学救治,温暖医疗,危难方显英雄本色

杨志平毕业后来到原巴彦淖尔盟临河市医院(现临河人民医院)担任外科医师,从那时起他就以消除患者疾病痛苦为己任,刻苦钻研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疗业务水平。杨志平先后担任泌尿科主任、院团委书记,临河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党委委员,临河市医院副院长、党委委员。随着兼任的职务越来越多,他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他在日常工作中始终踏踏实实学习,勤勤恳恳付出。辛劳和汗水让他的医疗技术日益精湛,思想不断升华,创造出许许多多令患者称赞、令群众满意的佳绩。内蒙古自治区授予他“医疗卫生青年技术骨干”荣誉称号,患者群众也亲切地称他“杨一刀”,

杨志平在日常工作中兢兢业业,在危难关头更是勇往直前。2003年,非典突袭神州大地,当时的巴彦淖尔盟(2004年撤盟设市)成了全国疫情高发区。

疫情爆发之初,传播速度非常迅速,急救电话一天比一天频繁,死讯接二连三传出,许多医护人员也被传染非典,恐惧与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生命在这场浩劫面前显得脆弱无助。在这场与病魔的生死较量面前,时任临河市医院副院长的杨志平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主动请缨到抗击非典一线,而他打的也不是无准备之仗。非典在广东流行之初,杨志平就非常关注,他经常通过网络和有关资料了解发病情况和救治经验,及时掌握了一定的救治措施。接收病人以来,杨志平凭借自己过硬的医学专业技术,创造性地借鉴先进的治疗经验,形成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救治管理办法。他通过紧急动员,组建起一支抗非典队伍,在医院内开辟出隔离病区和病房。他带领医护人员日夜守护在17名非典病人身旁进行抢救和监护,最终实现无一例死亡的医学奇迹。

非典积聚爆发期,原巴彦淖尔盟各级党政部门全部进入抗非典紧急状态。杨志平临危受命,兼任盟医院副院长、“SARS”中心主任。“SARS中心”是由一个废弃监狱临时改建的,由于时间紧迫,一个星期即投入使用。盟卫生局从各旗县区抽调76名工作人员进驻“SARS”中心,同时将全盟所有医院的非典病人全部集中到中心。组织上担心白天运送非典病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所以病人都是晚上被送来。有一天半夜送来一个非典病人,只跟来一个家属,司机躲在驾驶室里不下车。杨志平心里明白,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时刻,不可能有人主动来搀扶,于是他主动跑出去帮助家属把病人扶到担架上,抬回病房,又扶到床上。当时,病人家属感动的失声痛哭,他说:“人们把我们看的比死神还恐怖,杨大夫却待我们比亲人还要亲。”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杨志平比任何人都清楚非典的危险性,却比任何人都无所畏惧。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亲自抬担架、扶病人、查体、治疗。

非典病人是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与理解,需要更多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杨志平用心理辅助疗法表达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一名医疗工作者心灵的温度。一名14岁小男孩病重,杨大夫经常笑着鼓励他,说孩子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孩子的心情好转,愉快地配合治疗,体温明显下降。一位68岁的老太太患非典并发肺结核,情绪极不稳定,不配合医生治疗,想回家见亲人。守护在床头的杨志平安慰老人并提出让她的儿子买部“小灵通”和老人通电话。老人听到亲人的声音,情绪稳定下来,以后每次见到杨大夫都作揖表达感谢。一位病人因孤独烦躁,一次次拔掉呼吸机。在患者想要放弃生命的时候,医生的鼓励至关重要。杨志平耐心引导该患者稳定情绪,坚定信心,保持治疗基础。这位病人感慨地说:“别人都不敢靠近我们,你却这么近距离地和我说话,我该怎么感谢你呢?”

在那段人人谈非典色变的黑色时期,杨志平对病人最常讲的话就是“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好多比你重的病人都好了,你还能治不好吗?”“你一天比一天好了,过几天你就可以出院了。”他不抛弃任何患者,挽救着一个个绝望的生命,无数危重病人在他的支撑鼓励下战胜了死神,一步步走向痊愈。

作为医生他关怀患者,作为院长,他更关怀工作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为了让医护人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杨志平与医护人员一起吃饭,一有空便与他们谈心,还拿出1500多元钱为护士安排吃住,购买营养品。杨志平的行动感动了所有的医护人员,他们说:“跟这样的领导干,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我们都愿意。”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当第一批医护人员该轮岗休息的时候,他们纷纷请求继续留在隔离区参加抗击非典的战斗。

经过3个多月的日夜操劳,杨志平与“SARS”中心的医护人员再次创造了非典患者全部治愈、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的奇迹。为此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他“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面对这份荣誉,杨志平说:“共产党员就应该在困难时期站出来,关键时刻挺起来,危难之时豁出来。”

抗震救灾——

临危受任,医者仁心,死亡线上抢回生命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内蒙古自治区组织了30人的医疗抢救队,杨志平再次临危受命,担任医疗抢救队队长。上任之后,他立即带队赶往灾区。为了尽快到达,抢救队在杨志平的带领下兵不卸甲,马不离鞍。进入灾区的道路十分危险,他们沿途到山体滑坡、道路塌方、桥梁扭曲等障碍,车辆通行受阻。杨志平和队员们一起,既当清道工,又当扶车手,他们不顾安危、不畏艰险地与时间赛跑,心中想的全是那些废墟之中等待救援的生命。

到达灾区后,这片曾经的美好家园已经是愁云惨雾,满目疮痍,曾经的万家烟火,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面对此情此景,杨志平顾不上休息安顿,马不停蹄的前往指挥部报到领任务,并带领医疗队迅速投入战斗。他们风雨兼程、走村串户,全力为灾区群众提供医疗救治、痢疾控制、心理咨询等服务。

抢救队在地震灾区遇到的第一位伤者是一个小女孩儿,表面上看,孩子只是受到惊吓,身体虚弱,但经过认真检查后,杨志平发现她脾脏破裂,诊断为腹腔穿刺。他当机立断,决定马上进行手术。医疗救护队拿出临时准备的各种应急药品、绷带、夹板、外用消毒剂、简易手术包,在给小女孩做完手术后,又徒步用担架把小女孩送到了几十公里外的医院。“如果没有仔细检查,或者再晚一点的话,孩子肯定性命不保。幸好杨医生经验丰富。”救护队员佩服地说。

灾区需要救治的患者一个比一个紧急,医疗队员顾不上休息,累了和衣而卧,醒来就继续战斗,饿了就用方便面充饥,有时为了及时治疗,一整天连喝水的时间也没有。患者最多的时候,杨志平甚至两三天没有休息,他的双眼布满血丝,但仍然不知疲倦地救治伤者。有空的时候他也不能马上去休息,而要及时与队员们交流沟通,鼓舞士气,将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决心和毅力传递给每一位医护人员。由于连日工作,饮食不规律,导致体力不支,医疗队所有成员都在咬牙坚持着,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他们说:“这些对我们来说都不是困难,老百姓需要我们,我们责无旁贷。看到有那么多患者及时得到治疗,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医者仁心,杨志平和他的医疗抢救队,将温暖情谊和生命的力量撒向巴蜀大地,将天府之国与遥远的内蒙古紧紧连在一起。历时一个多月,杨志平和他的团队圆满了完成了救治任务。他被国家四部委、科协和原自治区卫生厅等各部门授予“赴川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同行就救护队员都说:“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的专业精神和感恩精神。”面对众多荣誉与赞誉,杨志平表示:“我是在尽自己医生的天职。”他不急功近利,追求荣誉,也不害怕危险,担心安全,却把自己医生的天职看的比什么都重。

托管县医院——

破旧立新,敢想敢干,改革兴院大显身手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3年,自建院以来,各方面管理建设没有大的改观,医疗水平明显落后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已到了非动“大手术”不可的地步。经市县两级政府研究决定,县医院交由市医院托管,杨志平兼任磴口县医院院长。

老旧的医院和设备在许多人眼里就是个“烂摊子”,改革有很多阻力,也冒着很大风险,但杨志平艺高人胆大,决心通过这一场“没有麻醉剂的大手术”,使老医院起死回生。2014年,他上任以来,在医院的硬件设施和软实力上双管齐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

为了改善医院的建筑条件,他闯北京,争取资金,引进人才,购置设备,将建设长达5年还未完工的工程用半年时间完成。从土建到室内精装修,以及辅助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县医院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0337平方米增加到25000平方米,门诊楼、住院楼、医技楼、单身公寓、职工餐厅等应有尽有,医院面貌焕然一新,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优良的就医环境。

为了更新和增添新设备,他争取到全国县域经济促进办公室60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有偿援助项目,与北京正新源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优惠20%的价格,按照三甲医院的标准,配置国内领先的16排螺旋CT、非晶硅平板DR、数字胃肠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核磁共振、空气层流消毒净化设备等100多台(套),目前已能成熟开展显微手术、介入性诊疗、无痛胃肠镜、膀胱镜、关节镜、腹腔镜、宫腔镜、电切镜、微创手术,以及消化道肿物、胆囊、前列腺切除术。此外,关节置换术、椎体融合术、椎体成形术、创伤骨科技术等50余项新技术项目,使县医院具备了各种大型复杂手术及急危重症抢救的能力,可谓如虎添翼。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疗工作者和医院管理者,杨志平更加明白,创建名医院,人才是关键的道理。他从市医院和市外聘请本院短缺专业的专家20多名,杨志平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他发挥自己的专长,每星期穿梭在市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磴口县医院三地进行手术,还重视新生力量的培养,四处奔波手术示范,带出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10年前,他是巴彦淖尔市唯一掌握这门技术的专家,被患者称为“杨一刀”;10年后,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市推广,给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县医院改革最大的难关就是体制改革。杨志平上任之初上任之初就下定决心,从体制机制入手,打破科室各自为阵、单打独斗、自我封闭的格局,细化科室,优化组合,通过科室之间的互相配合,形成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整体优势。导致科室业务萧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滑的科室主任必须让位,医务人员全部实行责、权、利相统一的任期目标考核制,奖金向实绩业绩突出的岗位倾斜;药品实行招标采购,以“统一计划、统一招标、统一价格、分别付货、分头结算”的“三统两分法”为主要内容进行药品联合集中招标。这两项改革使一些原本“不思进取”的科室重新焕发活力,也使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深受广大群众称赞。

在患者服务方面,杨志平本着“服务全方位、需求全覆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切实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他采取了溜达措施:一是为每个病房设置卫生间、安装太阳能淋浴器、纯净水饮水机、冰箱、微波炉、有线电视、电脑,方便病人随时洗浴、饮水、吃饭、存放食品、娱乐学习等;二是定时查房,接受病人的咨询,院内设置24小时方便药房、平价超市,随时满足病人需求;三是建立体检中心,区域独立,设备专用,体检一站式,项目全覆盖,流程系列化;四是成立护理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陪检陪护服务;五是医院花钱为患者买服务,由公交公司5路公交车为就诊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免费交通服务;六是建立完善患者预约出院制度,患者出院前,由服务中心负责办理缴费、配药、算账、报销等所有出院手续,并护送病人上车。这六项措施保障了患者从出发就医到痊愈回家全过程的安全便利,真正做到了让患者“住的高兴,走的欢心,带病而来,健康而归”。

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高效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的服务体验,为县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年来,县医院完成门诊量11万人次,同比上升52%;手术1565台次,同比增长105%,感染率为0,治愈好转率、抢救成功率、临床主要诊断等所有项目均在99%以上,各项指标均呈现跨越式增长。2015年,磴口县医院被评为“全国百家放心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杨志平本人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可以说,杨志平带领磴口县医院改革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自此,磴口县医院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良性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市医院——

登高望远,精准发力,破冰医改展新篇

医改事业只有持续的攀升前进,没有满足和停步,杨志平也从来没有因为个人成就和荣誉而停滞不前,在事业征途上,在百姓和患者的期待里,他总是向着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躬身前行,发起挑战。

2016年12月,杨志平接下了担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院长的重担。其时,国家医改进入深水期;医院刚刚搬迁新址,运营压力骤然加大,且经过60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但也进入了“平台期”,积攒多年的矛盾和问题凸显。这种情况下,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杨志平的任务也更显艰巨复杂。如何“把脉”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冲出重围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如何着眼于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深化医改?一系列问题等待着杨志平给出答案。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医院必须要以新心态适应新常态,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怎么改?其他医院做不了的,我们要能做;别人能做的,我们要做得更好!”从临床医学专家变身为院长的左膀右臂,再成为医院掌舵者,特殊的阅历赋予了杨志平有别于常人的智慧、眼界和魄力。对医院未来的把脉,他更是有着独特的见解。

一场深化医改的破冰之旅由此开启。

顶层设计,让救治水平“升”起来

上任伊始,杨志平聚焦医改重点,抓住三级医院看大病、难病的功能定位,顺应“整合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缜密思考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为核心的‘八大中心’(急危重症救治中心、肿瘤中心、康复医学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生殖妇幼中心、信息中心、质控中心、医改中心)”的发展目标。

建筑面积近20万平米的新区医院,使“八大中心”的实施变得“一切皆有可能”。重新规划整合的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充分兼顾急危重症患者的整体需求,将各领域、各学科最优质的技术、专业、人员、设备等资源深度整合和有效利用,使院前急救、院内救治与重症监护无缝对接,多学科协同救治的“大急诊”体系以及急危病人先救治后结算的付费模式,大大缩短了患者从入院到检查、手术、治疗的时间;在杨志平加快与国内顶尖医院合作的推动下,一些全市乃至全区技术空白的高难度新技术、新项目陆续开展,大病、难病、重病患者的救治质量和效率快速提升,令许多原本救治无望的患者收获“重生”之喜。特别是2017年出资600万元引入直升机救援的创新之举,是地空对接、综合救援、打造边疆“空中生命线”的一次大胆尝试。短短五个月,10例心梗、车祸等急危重症边远患者因救治及时、费用低,被惊叹为草原上的救命“神话”,真正打通了生命急救的“绿色通道”。

肿瘤中心组建了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肝胆外科、甲乳外科、妇科、血液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核医学科、病理科、营养科等相关学科为一体的专业医疗团队,有机划分为胸腹部肿瘤、泌尿妇瘤、头颈乳腺三组,打破传统医疗和单科医疗的界限,学科组之间增强横向和纵向联合,采用以疾病为链条、MDT(多学科综合诊疗)的工作模式,同时借助引入的全球知名IBM“沃森肿瘤认知计算系统”,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规范、先进的肿瘤治疗途径,治疗效果大大提升,成为巴彦淖尔市肿瘤治疗的新“名片”。

在康复医学中心建设上,杨志平提出走大康复之路,由康复医学科牵头,心脏康复科、神经康复科、中医科、骨科、儿童医院等多学科参与构建新的康复模式。他积极联络,从人员、环境、设备、技术上全方位打造。开辟了2000 平米的康复训练厅,通过低碳渠道投资1500万引入3000万元的国内一流设备,建立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等多个工作室,同时借助郑大一附属医院及优德医疗有限公司在技术、科研、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协作帮扶,使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预防医疗、康复综合服务型转变,并推动康复医学中心由自治区重点学科向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目标迈进。

健康管理中心凸显三级医院资源优势,通过独立区域、充实设备、扩展学科、专家评估、提前干预等系列规范,让市民检查、诊断、筛查、评估、就餐全程享受一站式服务;同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系统管理,将团体体检、零散体检向精准体检、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发展。 

妇儿生殖中心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儿童医院,联合多学科拓展业务范围,全力为患儿提供了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诊疗服务,特别是冬季传染病高发期,最大程度满足了全市患儿的就诊需求;产科加强与北京协和医院博士团队妇科的协作,发挥技术优势,疑难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明显提升;满足新时期国家全民健康及二孩政策下的群众需求,即将开展的基因检测、人工辅助生殖等技术将造福全市妇女儿童。

明确的定位为医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理念的更新带来了模式的转变、流程的优化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目前,首批成立的五大中心运行日渐规范,整合效益凸显。据统计,五大中心成立运行以来,门诊、住院、手术人次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三四级手术开展近万例,同比翻番,填补巴市及自治区技术空白多项;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救治成功率达85.14%;全年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达170万元,成为巴彦淖尔市170万各族群众生命健康的“安全岛”。

 “八大中心”的改革实践得到了中国整合医学理论倡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的赞同与肯定,称“巴彦淖尔市医院对整合医学的实践已经走在了前列”。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选择在巴彦淖尔市医院建立工作站,他评价说,该院的医疗改革超前、细腻、富有成效,特别是在急慢分治方面的改革,当属全国前沿。这样的院长、这样的医院应该戴大红花!

整肃重点,让群众看病“省”起来

“医改必须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为核心,公立医院不能在医改中追逐利益而迷失方向。”了解基层群众疾苦的杨志平始终不忘服务老百姓的初心,老百姓关注什么、期盼什么,医院改革就抓住什么。

巴彦淖尔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176万群众散居于7个旗县区,尽管政府倾斜投入,但占人口80%的农牧民依旧看病“远、贵、难”。为实实在在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杨志平下决心突破制度的桎梏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从改革的难点、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药品、耗材”利益链条开刀,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祭出“组合拳”,从源头切断灰色利益链条,打破“以药补医”格局,让利老百姓。

2017年3月,药品取消加成;4月,清退遴选药耗供应商;6月,引进药采统一结算平台;7月,建立耗材专用库;9月,确定国药集团耗材主供应商;11月,推行药采两票制;12月,成立药监小组、签约主供货商华润;2018年3月,药品实行二次议价、医联体带量采购……以时间为节点的“专项整肃”一气呵成,不到半年时间,药品与医院收入彻底脱钩。原65家药品供货商清肃至6家,969个药品种类中173种药品与三明目录匹配;在内蒙古招标价基础上,23种药品降价15%,83种药品降价10%;同时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全面推开药品带量采购,每月采购量达1000万,华润集团在基础降幅后继续下降1个百分点,采购量每上升500万再降1个百分点, 最高降5个百分点。耗材供应商由原来129家遴选清退至26家,并确定一家主供应商,在医院原有供应价基础上,所有高值耗材至少下降20%,低值耗材至少下降10%。 

整肃有效,改革红利显现。以正本清源、切断“以药补医”利益链为宗旨的药品耗材阳光管理,充分挤压水分,药价虚高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医疗成本明显降低。2017年,医院医疗费用增幅、药占比、检验占比均控制在指标以下,患者门诊、住院费用分别降幅32.5%、16.7%,农牧民“看病贵”难题获得阶段性破解。

新疆一位打工者因市医院药价低而专门买药回疆;过去围绕医院周边开设的个体药店也不再跟随,纷纷另辟蹊径……

“改革肯定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我们为什么仍要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保障更多人的利益!为医改闯出一条血路,总要有人先行先试,我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面对推进改革的困难与阻力以及来自改革断了财路的供应商的各种恐吓与威胁,杨志平在全院职工大会上郑重表态。

优化结构,让机制运行“活”起来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市医院的改革成就背后充满了艰难与阻碍。据干部职工介绍,最初各大中心的格局调整、药品零差率的实施,以及专项整治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革新,打破了固有的管理思维和利益格局,使许多干部职工出现不理解、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导致制度出台落实难,改革举措推行受阻的局面。

堵不如疏,疏不如导。面对如何引导职工适应改革新常态、增强职工获得感等问题,杨志平开始了他的“疏导”工程。通过大会小会、培训讲座、学术研讨、外出学习参观等多种形式,杨志平作为改革的领导者,把“铁了心抓改革”的信号充分释放出来,把“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导向树起来,把“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的标尺立起来。

一年来,杨志平亲自主持召开各类会议、培训近60场,外送中层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培训学习超过800人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61人次,举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知识讲座50余场;与此同时,加强与国内名医、名院、名校的深度合作,郝希山院士工作站、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癌诊疗李雁博士工作站等相继落地,极大拓展和提升了全院干部职工的思维和视野,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助力提质增效,医院核心竞争力、职工改革执行力与日俱增。

职工有没有“获得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能否持续有效。杨志平在“堵后门”,切断灰色利益链条的同时,“开前门”,增加医务人员阳光收入,通过优化薪酬结构、奖优罚劣,调动员工积极性,盘活运行机制。在分配机制方面,突破原有“天花板”,按照“临床、医技科室绩效工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行政科室绩效工资上要封顶下不保底”的指导原则,对 “RBRVS”绩效考核分配方案进行调整,大幅提高临床医技科室特别是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等重点岗位的绩效工资发放比例,并根据医院内部医疗诊治结构的重置,完善了诊疗科室与执行科室工作量核算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2017年全院临床科室医务人员人均绩效工资同比增长97.06%,医技科室医务人员人均绩效工资同比增长50.69%。同时,医院每年增加投入2000万元,实现护理等编外人员的同工同酬。在干部任用方面,对中层干部全部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上岗和聘期管理制度,一部分有能力、品行好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在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多渠道、多方位为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加大对优秀团队、优秀个人的选树表彰;在工作环境方面,设置爱心书屋、按摩椅、健身器材,改善职工的工作氛围,鼓舞士气,激发干劲。 

一大批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经营机制、管理机制陆续修订出台,充分调动了职工积极性,内部运行活力增强,干事创业氛围良好,推动了改革顺利、高效的实施。

杨志平做职工思想工作要求自己走到每个职工心坎儿里。工作微信群成为他与干部职工互动交流的平台。临床一线每一个工作成绩都会得到来自于他的点赞肯定;反馈的每一个问题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对退休职工、困难职工、患病职工他都会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慰问帮助。

 “一年来,我见证了医院的变化,也见证了医院如火如荼的发展,受益的不仅仅是患者。”这是巴彦淖尔市医院消化内科专家王菊梅的肺腑之言,也是医务人员的共同心声。

上联下通,让基层看病“  ”起来

成绩是改革结果的体现,更体现了杨志平的良苦用心。为了实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医,拥有敏锐洞察力的杨志平更是顺医改之势,把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外辐射,通过远程网络会诊系统“上联”国际、国内知名医院、顶尖专家,“下通”周边旗县、乡镇医院,实现了国际国内知名医院专家——本地三甲医院专家——基层医院患者点对点服务的模式,给百姓看病带来更多的方便实惠。

如今,医院相继加入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宣武医院的心律失常、高血压防治、远程脑卒中医联体;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建立呼吸科、疼痛科专科联盟,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学科专科联盟,并已正式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博士专家团队协作医院,一次性出资300万元,免除患者就诊协和医院博士专家的会诊、手术劳务费;随着中国西部国际远程会诊中心、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西京消化病医院巴彦淖尔整合医学中心、中国工程院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癌诊疗博士工作站先后落地,节省时间、降低费用,不用出巴市就能享受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服务正在内蒙古西部区变为现实。

有条件的市民就医解决了,而偏远地区农牧民患者、贫困患者的就医问题始终是杨志平的牵挂和心结。杨志平不忘发挥自身公立医院引领作用,勇担责任,消除多重制度障碍,牵头与7家二级医院、200余家社区中心、基层卫生院建成医联体、医疗集团、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等多形式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签了约不等于医联体就实现了,市医院将体现三级医院担当,与大家利益共享,真正实现优质资源下沉,老百姓受益”,在全市医联体建设推进会上,杨志平掷地有声做出承诺。面对全市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和技术薄弱两大瓶颈,杨志平不等不靠,提出通过信息化建设先行,在医联体成员单位率先实现远程视频会诊、查房、手术,重点推广市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多学科诊疗、大康复模式以及医师助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方面的先进成熟经验,逐步实现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病检、检验、影像、洗消供应等一体化管理的深度融合,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得上病,看得起病。

“ ‘想老百姓所想’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卫生人落实在一个‘干’字上”!言出必行,为加快目标落地,2018年新年伊始,杨志平冒着北方隆冬的严寒风雪带队赶赴旗县多家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调研、巡回演讲。通过解读国家政策,推广医改经验,沟通交流,打消基层医院重重顾虑,增强医联体建设信心。半个月6场巡回培训下来,使得自己原本没有痊愈的感冒反复加重,一边输液、雾化,一遍又投入到繁忙的公务中。

巴彦淖尔市医院医联体的签约,不仅是旗县医院的发展机遇,更是巴彦淖尔市百万群众的期待与福利。据了解,一年多来,巴彦淖尔市医院通过纵向管理、人才培养、技术指导、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协作,与自治区级贫困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医院等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合作上深度融合,“小病不出旗县、大病康复在基层”,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边境线上的农牧民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两家旗县医院借市医院之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走上良性运行的发展轨道,让首创的巴彦淖尔市“医院托管模式”达到了政府、百姓、医院、医保“四赢”的局面。 

人文服务,让群众就医体验“好”起来

 “敢想、敢干、敢担当,重感情、讲义气、接地气”这些周围人赋予杨志平的不同标签,实质上是“服务百姓”的精神在杨志平身上的一以贯之。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身为医者还是管理者,杨志平始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感动着身边的患者、同事、朋友。然而,面对非典死神没有退却,面对利益商恐吓威胁不曾动摇的、这位一米八三的北方汉子却也有着其鲜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面对老百姓时他内心的柔软和善良。

杨志平这些年将主要精力用于管理的同时,也一直坚持医疗业务工作,作为泌尿外科专家,他出门诊、手术、查房一样不落下。对于有意愿请他主刀手术的患者,他从不拒绝,并让护士长在微信群中做出告知,尽量满足患者的愿望。每当临床用血出现血荒时,他总是第一个撸起袖子上阵献血;由他倡导成立的爱心衣屋、书屋,有他带头捐赠的衣物、书籍;面对贫困百姓的就医窘境,他曾哽咽落泪,也捐款无数,尽己所能给予帮助;他还长期默默结链资助多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学直到大学。在收到的众多患者家属来信中,有人这样说:“我们就是个普通老百姓,没钱没关系,却能请到医院的大院长亲自为我的家人手术,这种感激之情真是无以言表,我深刻的体会到巴市医院的正能量!”;也有人赋诗“廉洁奉公风气好、绝症回春施妙手,医患融为好朋友、医院惠民带了头”。

为更好提升群众就医感受,他将“厚德精医、仁爱创新”的院训精神赋能于医疗服务全流程,倾心打造医院“家文化”。

进入门诊大厅,琴声悠扬,绿植青青,爱心书屋、母婴室、健康小屋宁静雅致,咖啡厅、便利店、文印店、近邻宝、洗衣店一应俱全,为老弱病残提供助行的爱心服务车穿梭于院街。

20多位医师助理、全科医师环坐服务台,快速预检分诊、开单检查、用药咨询、慢病管理,挂号、叫号、诊治一路流畅;检验采血8窗同开,取号、采血、自助打印报告同区完成;预约挂号、APP付费、系统叫号、分时段就诊、就医“一卡通”、电子卡住院,使的高峰期5000人次的就诊依旧井然秩序。

门诊检查区,爱心早餐车流动服务,为空腹检查患者提供免费茶点;中午无法脱机的透析患者,可以免费午餐;重症家属可以就近休息,免费提供折叠床、夏凉被;住院患者冰箱、微波炉、电视点餐、送餐非常方便;贫困患者在“爱心衣屋”、“爱心书屋”自由领取职工捐赠的衣物和文体用品;就诊儿童开辟游乐活动区放松……

开放手术室“现场直播”环节,患者家属在等候区全程观看,并用麦克与主刀医生交流;住院病区的“医患沟通屋”内,原木小桌、素色沙发、饮品、装饰画,医患近距离术前谈话、交流……特色服务开启了医患沟通新模式,点点滴滴,尽为改变。

一系列接地气、有实效的人性化服务举措无不融入了杨志平有温度、有情感的百姓情怀,也营造出了“尊医敬患”医疗文化氛围,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实惠,医院社会影响力和信誉度显著增强,医患关系空前和谐稳定。据统计,2017年医务人员以代缴住院押金方式退还红包合计金额10万余元,医疗纠纷赔偿额同比下降达50%。

 “2017年是医院改革力度最大、也是最艰难的一年,可以说一年做成了过去多年想做而未做成的事,得益于杨志平院长带领的院领导班子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谈起医院的发展现状,巴彦淖尔市医院副院长岳勇感慨良多。

一年半时间,精于审时度势、登高望远的杨志平,带领巴彦淖尔市医院完成了一次次蜕变,让这所拥有60年历程的内蒙古西部区医院,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如今,巴彦淖尔市医院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正在一一迎刃而解,医院处处激荡着改革的浪潮,月月都有新举措,事事透着新思路,有速度更有温度的全面改革,一个个惠民又惠医、含金量十足的改革举措,引领巴彦淖尔市医院进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时期,取得了“收入结构趋于合理,绩效总量得到释放;医务人员薪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药耗水分空前挤压,群众就医负担减轻;医疗纠纷数量减少,群众就医体验改善”的良好成效,“巴彦淖尔模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医疗界改革典范,杨志平因其改革倡导者及实践者的身份,也得到医疗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研讨医改、交流经验。

一个优秀院长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杨志平以他顾大局、观大势、谋大事,真抓事干、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和领导者魅力,凝聚和激励着广大医务人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创造奇迹,他被职工们亲切地誉为“超人院长”、“最接地气的院长”。回顾杨志平的成长轨迹,他始终把危险和压力留给自己,把健康和希望让给群众,他用智慧、用心血、用生命践行着自己“服务百姓”的人生信仰。

面对医院未来的发展,这位靠苦干实干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优秀院长感到任重而道远。他认为,“医疗作为国家最大的民生工程,就是要真正解决基层的、贫困的百姓就医问题,因此一个合格的医院管理者,必须通过改革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具人性化的卫生和健康服务,满足新时期群众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同时,国家要帮助广大医务人员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提升全民健康的幸福指数。”

这对杨志平和巴彦淖尔市医院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