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先进个人

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陈泽林:黑白灰影像里的58年

时间:2019-05-10  来源: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  作者:邝琰、蔡芳芳

80岁的陈泽林决定从黑白灰的影像里“退场”了,在他办完离职手续的当天,我主动去拜见了这位新都的影像先行者。瘦瘦的个子,稳健的脚步,淡淡的笑容,眼神无比坚定,就是这双眼睛,在58年黑白灰的影像里让病魔无处藏身。


一个人,一台机器,就是放射科的一支队伍

1962年,那个时候的“新都区人民医院”叫做“新繁县第二人民医院”,只有30间病房,60多名职工。这一年9月发生了两件事,一是新都新繁分县,“新都县人民医院”的称谓恢复;二是医院放射科成立。

陈泽林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分配到医院的,22岁的他毕业于成都医专(现已并入成都中医药大学)X线班,是医院里第一个放射专业的医师。毋庸置疑,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组建放射科。

没有仪式,没有宣言,一台30毫安自整流X射线机,一间暗室,是彼时县医院放射科的全部家当。当这个年青人背着简单的行囊,带着一腔热血和一身技术到位的时候,放射科就宣告成立并开始营业了。一个人,一台机器,就是一支“队伍”。

但这支“队伍”承担的任务并不轻松。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大批青年应征入伍,陈泽林带领他的“队伍”参加了征兵体检工作。据他回忆,征兵体检进行了8天,每天前来透视检查的人数都达到了1200人,从早上6点一直到晚上10点,他为每一个人仔细又仔细地检查,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而发生退兵事件。

之后,陈泽林和这台30毫安的X射线机每天承担着约50-125人次的拍片工作量。那个时候用X射线机拍片,胶片是装在暗盒里的,拍完一张片,需要把暗盒送到暗室里拿出胶片进行冲洗,然后再换另一个暗盒接着拍片。拍片、冲洗胶片、晾晒胶片、诊断报告都由陈泽林一个人负责。不久之后,胸部、腹部、胃肠、骨科等检查陆续开展起来。在医疗条件并不发达的年代,放射诊断与临床的结合,让很多急重症、疑难病变得到了及时的诊治。

风华正茂的“小崽儿”陈泽林就这样只身一人组建了放射科,带领这支“一个人,一台机器”的队伍走过了整整12年,直到1974年,才有新的人加入进来,放射科的队伍逐渐壮大,设备也朝着高精尖的方向迈进。


文武兼修,做得了医师也修得了机器

陈泽林是在1959年进入到成都医专X线班的,在此之前,1953年和1956年的两届学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陈泽林说,这个专业不是每年都招生的,等到第一届学生毕业了之后,才开始招第二届学生。陈泽林考大学那一年,恰逢这个专业招收第三届学生,他义无反顾地进入到黑白灰影像这个领域,一干就是58年。

在医专念书的三年,除了学习内外妇儿、放射等医学知识,X机构造学、安装及维修,甚至还有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对于从小就以学习为乐、喜欢数理化还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陈泽林来说,真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被分配到当时的县医院之后,大量的业务工作使得他的诊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工作之余,他拾起自己对设备的安装和维修的兴趣。恰好当时新都县卫生局组织全县放射专业人员学习X光机改造,以降低射线的辐射剂量。作为其中的骨干,陈泽林也参加了这次学习。

1974年,医院购入一台200毫安的X光机,陈泽林负责了安装。1976年到1980年,陈泽林对新都县所有的X射线机,包括县部队的X射线机进行了安装、调试。1981年至1985年,陈泽林又作为中坚力量,对新都县的所有X属性的机器和X诊断室环境进行辐射防护改造。

1984年,在陈泽林的努力下,医院引进一台500毫安的飞利浦X光机,在当时这类机器只有省级医院才能配备,机器的安装、维修工作自然也成为陈泽林的属地范围。

维修X线机器成为陈泽林工作之外的最大乐趣,在谈到自己维修经历的时候,他眉飞色舞,两眼放光,真是有种无限的满足感。

对机器的研究促成了陈泽林不断的“发明创造”。1971年,他拆了家里的唱片机,取出其中的电机,发明了电动注射针头冲洗机,大大提升了医院供应室的工作效率;1972年,他研制提银再生机,在西南医用设备厂投产,循环利用定影液,提取白银,降低了环境污染;为解决暗室内胶片、暗盒的去湿存储问题,他研制出了电子自动去湿存贮箱,投入几十家医院放射科使用,效果良好,并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华放射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电子自动去湿胶片、暗盒存储箱的研制》……

那是个人少事多且穷的年代,做得了医师也修得了机器,还得搞得了建设。跟时任院长史焕清去温江进药材、拉钢材,到泰兴、木兰、新民等乡镇挨家挨户看病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村民们看到县医院的巡回医疗队就自动围拢过来,到了吃饭的时间,村民们自发地给他们送饭,为他们煮白糖鸡蛋,要知道那个年代的白糖和鸡蛋有多稀罕。

很多年以后,当年的风华正茂已经渐渐远去,经陈泽林诊治的患者也由少年转而到青年,由青年转而至中年、老年,然而他们仍然记得县医院的这位医师,在某处遇见时,还能说出当年的“救命之恩”。


陈泽林说那是个条件艰苦但人很幸福的年代,放射科的设立对于疑难病症的诊治提供了关键的支持。你们现在有更好的条件去实现理想了,他鼓励我这个影像后生把刚刚开设的新都区首个“影像诊断室”做出品牌来,多去观摩手术,在放射诊断和临床之间切换,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水平,更助于推动医院的救治能力。

岁月催颜老,追求使人新。只有不断地向前才不负性命相托的期望,这也是58年来,陈泽林一直坚守在黑白灰影像里的动力。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