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研究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谈人文关怀在医疗过程的重要性

时间:2020-09-21  来源: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作者:李春穴

1998年我从医学院校毕业,开始正式进入临床医疗工作,在临床中我发现很多人看病时候,总是喜欢找年老一点的医生。我们医院一个老教授八十多岁了,每天门诊的号挂的满满的,有时候,老教授甚至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对此,很多年轻一点的医生很不服气,那些退休的老教授知识未必比我新啊?手术也不比我做的漂亮啊?为啥患者还喜欢找他呢?一定是这些患者不懂医!但一次经历让我彻底纠正了这个偏见。一次,我带一个朋友找老教授看病,其实我觉得他就是一般的小问题,若不是我这个朋友坚决要看这个老教授门诊,我三下五除二给他开点药估计他很快也会好了。朋友相托,我硬着头皮,陪我朋友找到了老教授,老教授和蔼可亲的请我朋友坐下,首先耐心的询问了我朋友的病情,还问了人家最近是不是很忙,工作压力是不是很大,同事之间关系怎么样......。教授,问那么多干啥呀?我只有继续“耐心等待”。教授继续耐心细致的查体,视触扣听仔细检查一遍,继续戴着老花镜耐心的查看完既往辅助检查资料。总算轮到开药了,我觉得我的事情要交差了!NO,NO!“这个药是饭前吃的,一定要在早饭前半小时,这个药......”。耐心的解释药的用法,然后呢,“医、食、住、行”讲了一遍,最后,“你还很年轻,要注意情绪控制,做事不能太急躁......”。临走,“这个是我门诊时间,以后你有事随时来门诊找我,他们手术多,我就看看门诊,随时过来吧”。完了,我,连同我这个朋友彻底被教授征服了。怪不得我们医院这个教授每次只看20个号,多了确实看不完。我和我这个朋友从此也成了老教授的忠实粉丝,我的朋友说,他在老教授身上感受到了“温暖”。

2015年我去美国短期进修,跟着美国教授看门诊,我发现,美国的医生真是懂得多,教授一会儿跟这个病人聊钓鱼,一会又跟那个病人聊足球,另外一个篮球、棒球、滑雪......,而且除了病情,其他东西他一聊就会聊很久。我好奇的问美国教授,为啥你们要聊这么多医学以外的东西啊?他回答我说,我们诊所给我的规定时间是看一个新病人用30分钟以上,看一个随访老病人是20分钟以上,而且期间的一半时间要用于病人教育预防咨询,时间少了是要被处罚的。我的天啊!如果在国内也这么看病人,后果不敢想象!国内门诊医生一天大致看70到100个病人,听说有手脚麻利的一天可以看200个门诊病人。我们知道,国外尤其是医学生求学之路非常漫长,美国是要想读医学必须要先大学本科毕业才可以,一个医生从18岁入大学,4年本科,医学5年本科,再加上规范化培训以及专科医生培训4-5年,出来都31-32岁了,是不是太久了?我得到的回答是,如果医学生一本科毕业就从事医学并且能开处方、手术,那时候医生年轻,人生没有阅历,他不能很好应对患者人文需求。医生在31-32岁时候,刚好已经完成结婚、生子,这个年龄阶段行医,除了掌握了必备的医学知识,还能更好的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当前社会,严重的医患纠纷时有发生,我在外科,这方面的感觉更多,同样患者出现并发症、有的甚至死亡。但有的患者甚至给医生送了锦旗,而有的则走上了法律诉讼程序,有的甚至医疗没有丝毫的并发症,还是出现了患者杀医事件!相同的结果不同的结局,其实医术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差别是人文。一次临近春节,科室一个患者出了很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因此肠造口、伤口感染。患者住院很长时间,春节临近我们从患者渴望的眼神中发现,他想回家了。科室一个老教授承担了春节上门为患者换药的责任,春节自己开车100km到患者家里换药,患者感动的热泪盈眶,这个出了并发症患者从此成了科室的VIP,患者全村和他的所有亲戚都成了我们医院教授的粉丝。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必将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医生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具有很好的人文素养,这种医学专业素质其实和医术一样不可或缺。也就是说,妙术和仁心,缺一不可。医学工作和研究的对象是患者,如果以简单技术主义对待患者,就缺乏了人文。上个世纪医学模式即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工作者除了必备的医学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经济、文化方面的人文知识。医生在医疗过程,绝不能忽略患者“人”的属性。只有达成与患者感情与精神世界的互融,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从而使我们的医疗工作的效果达到最大的优化,也才能使医患、护患能够达到一种相互理解、彼此信赖的良好关系。而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的建立是我们医疗工作中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环。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