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文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齐璐璐:在这里,感受时光对话​

时间:2019-07-22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作者:齐璐璐

 如果要对自己从事医院人文工作做个回顾和总结,这些年收获最多的是一段“听故事”的经历。一次次聆听和感悟,让我经历和感受着一场场“时光”的对话。 

几年前,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启动了“听故事”计划,起因源于一位非常崇敬的中山老专家突然离世。查阅资料时才发现,单凭仅有的零星文字材料,很难让我们这些并未跟随他学习工作、甚至未曾有过接触机会的晚辈,了解他的经历、感受他的思想,这是何等的遗憾!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启动“老专家访谈计划”,记录下影像、文字资料,并整理成视频节目和文字专栏。于是,开始了每一次的采访联系、背景调查、事前沟通、场景布置、视频录制、后期剪辑、音频听写、文稿整理……工作特别忙的时候,偶尔真的会有倦怠:这个并没有硬指标要求、又需要花费很多心血精力的项目,还要继续吗?

1e57b5e85086819acdb3146fe7d61f3_副本.jpg

吴肇光教授是我们访谈的第一位专家。面对镜头,他说了自己最想和晚辈分享的故事。出乎我们的意料,作为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的“无肠女”奇迹创造者之一,他讲述的却是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50 年代初刚解放,有一个患者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因为条件非常艰苦,试剂要用嘴巴吸,他在吸烧碱时一不当心,吸过头咽了下去,导致整个食管都烧坏闭塞,无法进食。当时的处理是胃造瘘,但橡皮管需要定时更换,到期便要住院治疗。“那个时候我已经回国了,看到这个病人。按照常规他已经换了几次,再换下去也不算错。但我就觉得我们作为医生,应该根据你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治不好是一回事,起码要让病人减少痛苦,让病人尽量地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吴肇光教授告诉我们,他动员这个患者做“大一点”的手术,不用再更换管子。当时这类手术主要是针对食管低位癌或中位癌,手术部位在锁骨、颈部的根部,并没有拿一段肠段那么大的先例;但这个病人的食管实际上从咽部就已经全部闭塞。吴教授说:“既然之前的手术可以做到锁骨的地方,我把它再拉上去一点不就行了吗?当然这有一定的风险。”最终,手术成功了,患者从此可以“从嘴巴吃东西,肚子上的洞也没有了,比较像个人样了。”

d8cc3d181107e1b6ac5f68a93912322_副本.jpg

 “我想,这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吴教授的这句话让我很受触动:真正的信念,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排列、词语组合,也不是需要时常口提面命的标语口号,而是基于传承所衍生出的集体人格力量,这种信念必将深深烙印在其每一个个体的灵魂之中,让后来者无论面对怎样的现实纷扰,始终追寻远方那些或伟岸、或平凡的前辈背影,执着前行;时光荏苒,初心不改。回到前面的“纠结”,没有硬指标要求的工作,有必要继续,甚至有必要启动吗?“中山”告诉我们:如果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那么你心中的信念就是“硬指标”;做还是不做,坚持还是放弃,这还是问题吗?

31991722a2e68e914220c51b9ced20c_副本.jpg

医院人文品牌建设工作,其实对于从事这个岗位者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我们不仅仅要找到那些闪光的“故事”,更要做个称职的“讲好故事”的人。在中山医院工作 10 多年,医护人员的“三班倒”、加班加点和高强度工作,医生坐诊不限号、来不及吃午饭,护士工作脏累苦、无法照顾家人和孩子,医务人员临危受命、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各类医疗救援第一线……这些场景都曾真实发生在身边,我接触到的众多中山人,他们性情各有不同、爱好存在差异,却都有着同样的职业坚守,并为此默默付出;面对压力和误解,委屈牢骚后,仍能重拾梦想继续前行。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谈到了所谓对医疗行业“大而不当”的宣传,号召大家不要再描述那些为医护人员上“道德枷锁”,树立不食人间烟火、全无私心杂念、让公众排斥的虚假的高大形象。然而我认为,真实的故事必然打动人心,惹人厌恶的“假大空”,是表达方式方法出现了偏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入学时一句简洁的承诺,从此,在数十年的职业生涯 中,这样一群“普通人”将背负起生命的重托,他们会面对生与死的艰难抉择,面对 期冀祈求的眼神,面对绝望伤心的泪水,也许,还有可能面对误解、指责甚至谩骂 ……我们要说的,要表达清楚到位的,正是这些伟大的平凡!我们通过叙述引发的思考,应该聚焦于一种的力量,一种将这些“普通人”凝聚在医疗卫生这个并不普通的行业的力量。 

47ab1957863d0b32d3483ad875b50a1_副本.jpg

这些年,我们真实记录了十多位年逾八十的中山老教授们想对后来者们说的故事,有硝烟弥漫的抗战期间“流浪的医学院”里苦中作乐的坚持学医,有在肝癌诊治研究实践中运用《孙子兵法》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古为今用,有建国初期顶住压力带领中国医生成功抢救美国来华访问专家的不眠之夜,有血吸虫病肆虐时在一线救治患者的同时钻研临床科研相结合的辩证思考,有唐山大地震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一个月不眠不休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的日日夜夜 ……我想,我们追问和寻找的“力量”,其实就在这些故事中。


 cb49d5a7edc17904837fd27d477447bc.gif

欢迎大家积极参加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和健康报社携手举办的2019年中国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

【大奖】关于开展医院人文品牌建设者专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http://www.yyrw.org.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id=774

赞一下
返回首页
回首页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